帆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从出土文物聊一聊唐宋时期的造船业和航运
TUhjnbcbe - 2022/12/5 20:01:00

公元——年为我国唐、五代、宋等三个朝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以高度发达的封建文明而著称于世。全国基本统一,社会较为安定,经济得到了加速发展。无论从深度或广度上看,都反映出我国科学技术休系已经达到较前更为成熟的阶段。因而为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唐宋时期的造船规模

唐代专门设立了“水部郎中”和“舟楫署令”等官职,专门管理造船、航运和水上防务。

据《隋唐五代史纲》上记载,唐代在全国沿江傍海地区普遍建立了造船厂。光在扬子县(今江苏仪征)一地就设有造船工场十个。徐州地区的供州造船工场曾连续造了“浮海大船”多艘。此外,嘉州、金陵、岭南等地的造船工场造的战船也很出名。据《资治通鉴·太宗皇帝》上记载:公元年,唐太宗为了东征作战的需要,在洪、饶、江三州(均在今江南境内,即南昌、鄱阳、九江三处)大造战船,在很短时间内就赶造出多艘各种战船;后来又在江南十二州造船几百艘,在四川造出的一批战船,大的长达百余尺。

据《广东通志》上记载:岭南节度使杜佑曾造过六种战船——楼船、艨艟,斗舰、走舸、游艇和海鹘等。唐代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后,*民乏食,主持漕运的刘宴从关中到江淮,督造漕船艘。据《唐语林》记载,刘宴开办的十个造船工场均在扬子江县(今江苏省仪征县)。据唐代白居易辑《白孔六帖》上记载:今浙江沿海一带是造海船的场地,韩滉为参与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曾在这一带造战船31艘。

宋代的造船地点比唐代多,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代的造船地点有24个,如江州(今九江)、吉州(今吉安)、洪州(今南昌)、饶州(今鄱阳)。赣州、潭州(今长沙)、衡州(今衡阳)、鼎州(今常德)、温州、明州(今宁波)、秀州(今嘉兴)、平江(今苏州)、镇江、松江、建康(今南京)、楚州(今淮安)、泗州(今盱眙)、真州(今仪征)、叙州(今宜宾)、眉州(今眉山)、嘉州(今乐山)、泸州、泉州、漳州、福州和金州(今安康)等。有些造船地点还规定了每年造船定额。例如:吉、赣、潭、衡等州各年造船艘,温、明两州各年造艘,楚、泗、真等州各年造艘。据《景定武卫志》记载:宋初建康(今南京)共造船艘。据《宝庆四明志》记载:在皇祐年间(公元-年),在温州、宁波西地设有造船场,以后又将温州造船场归并到宁波。

二、从出土文物看唐宋时期的造船水平

年,在江苏扬州施桥镇曾出土一艘唐代末年的内河船,长18.4米,宽4.3米,全船分五个舱,舱中又分隔为若干小舱。船板厚13厘米,船身用榫接和铁钉钉连。船舷有4根长粗木,用17厘米的长钉钉连。板间用油灰捻缝。排水量约70吨,可载重30-40吨。

年在江苏省如臬县马港河故道出土一艘唐代木船。现存船身残长17.32米,残宽2.58米,舱深1.6米。船底板厚8-12厘米,船舷板厚4-7厘米。共有9个舱,中舱有残桅一根。两舷与船舱隔板均用铁钉钉合。全船狭长,属于快速船型。

从这两艘出土的唐船可以看出:我国内河船已广泛采用横舱壁与水密分舱,船板榫接钉合,油灰捻缝,船舷采用巨木构成“大”,以保证船体结构的纵向强度。

年在宁波市东门口码头遗址处出土一艘宋代海船。据研究,总长15.5米,水线长13米,型宽4.8米,甲板宽5米,深2.4米。设计吃水1.75米,则排水量为53吨,有5道水密隔壁,每个隔壁的最低点有流水的小孔,使之便于清除舱底积水。板缝用桐油灰加麻丝捻缝。特别是在舭部外壳板上钉有断面为×90毫米的半圆木,长7。5米,能在风浪中起减少横摇的作用,这就是现代船舶上的舭龙骨。舭龙骨在清代称“梗水木”。外国直到19世纪,才在帆船上安装舭龙骨,要比我国宁波出土的宋代海船晚多年。

泉州湾出土古船图

年在福建省泉州湾后渚港出土了一艘宋代海船,型线非常瘦削,横剖面呈“V”形,有利于保证快速性和改善耐波性。吃水较深,与尖底相结合,使之有较好的抗雨浪和抗横漂的能力。

以上说明这艘古船的船型设计考虑了快速性、耐波性、稳性和工艺等多种要求。舷壳板为三层,厚18厘米;底板为两层,使之便于弯板施工。壳板的联接方法是搭接和平接结合使用,大多采用榫合,板与板间用铁钉钉联,板缝间塞以麻丝、竹茹和桐油灰捣成的混合物。有13个水密隔舱,3根桅杆,至龙骨断面尺寸为42厘米×27厘米。这艘古船从船壳附着的海生物和舱内文物断定,是跑南洋航线的。可能是年沉没的。

三、唐宋时期的内河船和海船

唐代的内河船中,长20余丈,载六七百人已很普遍。货船可载重余吨的船。唐代在平定了安史之乱(-年)以后,为解决关中粮食,须从江准输运,建漕船0艘。其中适于在汴水中航行的“歇艎支江船”,据《唐书·食货志》记载,比船体型肥,底平舱浅,可载0斜(石),有运载量大,装卸方便等优点。还有一种适应行驶在*河三门峡流急礁险航段的“上门填阔船”,以坚固著称,载重也有千石之多。

唐代的海船以高大、性能好著称于世。例如,意大利人菲勒斯著的《中世纪的中国与非洲》上记载:

“中国大约从公元年开始,就建造具有五层甲板大吨位的帆船。中国帆船的体积很大,抗风浪的能力很强”。一位到过印度、中国经商的阿拉伯人苏莱曼,在公元年写成的《印度——中国游记》里记载:“中国唐代的海船特别巨大,抗风浪的能力强,能够在波斯湾里畅行无阻”。又说“唐代中国帆船由于体积很大,吃水太深,不能直接进入幼发拉底河口”

可见唐代海船竟然大到波斯湾第一大河都进不了的程度。

宋代万斛神舟复原图

宋代的官方船只有浅底屋子船、暖船、腾浅船、大小八橹、双桅多桨船、海鹘船,以及浚河船、破冰船等特种船只。民间船只的船型更多,有百种以上。

宋代遣使出洋,除有官方的巨型海船“神舟”外,还雇用民间大型海船“客舟”《据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记载:

“屋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二丈五尺,可載二千斛粟,以整木巨枋制成。甲板宽平,底尖如刃……每船十橹,大桅高十丈,头桅高八丈。后有正拖,大小二等。矴石用绞车升降。……每船有水手60人左右”。

至于特制的“神舟”,其尺寸是“客舟”的二三倍。年,安焘出使高丽时在明州(今宁波)造万斛船两艘。年,路允迪、博墨卿和徐兢出使高丽时,又造两艘神舟,形制比前更大。

根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我国远洋巨型海船,船板有2-3层,有四层舱室,共有50-间房,一般有4-6桅。每船有8-10橹,每橹4人。甚至有20橹的船,每橹10-20人。船体采用多道水密隔壁分成很多水密隔舱,虽1-2舱破损进水也不会沉没。

四、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

据史料记载,我国在东晋时已开始将指南针装到海船上用于导航。到了宋代,指南针已普遍成为海船上必备的导航仪器了。年北宋朱彧所著《萍舟可谈》上记载: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年徐兢所著《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上也记载:“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以揆南北”。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上提出了装置磁针的四种方法:“水浮、指瓜、碗唇、缕悬”。“水浮多荡摇”,第二、三法虽“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沈括比较推崇第四法,“其法取新纤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

指南针的应用,使人们获得了全天候航海的能力,是我国人民对人类重大贡献之一。用指南针导航,用尾舵操纵航向,用风帆推进,是帆船作远洋航行的三大必要条件。我国尾舵和指南针西传之后,西方的木帆船到十世纪才开始了海上的远洋航行,从而开辞了一个航海的新时代。

五、航运业的发展

唐宋时期发达的造船业促进了航运业的繁荣。正如后晋刘晌所著《旧唐书·崔融传》上所记载的:

“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舳万艘,交货往来,味且永日”

可见内河航运的盛况。

海上交通分为南北两大航线。北方航线,即通往朝鲜,复向东伸延到日本的航线。南方航线,即通过东南亚到达印度洋沿岸的航线。南方航线在汉代已通到斯里兰卡,唐代已将这条航线延伸到印度洋西洋岸,穿过波斯湾,到达现在的巴士拉港。宋代又将这航线推进到亚丁和东非海岸,并开辟了到加里曼丹和菲律宾的航线。我国载运丝绸、瓷器等货物的海船经海上“丝瓷之路”直接驶入波斯湾和红海之宾,而不需要在印度和斯里兰卡中转。外国船舶也大批沿着这条海上“丝瓷之路”来我国贸易。

年,李邻德驾驶海船从宁波出发,经山东,辽宁到朝鲜,然后沿朝鲜西海岸南下经对马岛到达日本。年李处人首次开辟了由日本的嘉值岛直达我国浙江温州的新航线,全程需6昼夜。年我国商船从宁波趁西风直放日本嘉值岛,全程仅需3天。年郑震的海船从泉州载使臣出国,海上航行3个月到达斯里兰卡。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出土文物聊一聊唐宋时期的造船业和航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