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话
衔山拥河向海,地理催生历史。
大辽河在营口向西注入渤海,这在中国较大的河流水系中是个特例。有史以来,营口都以积极拥抱以商业文明为代表的河海文化而别具一格。
城拥大辽河,依河而兴的城市向海发展,向海发展的城市因河灵动。站上新的时空节点,营口举起“河海文化”的望远镜,把河海文化的“根”和“*”体现和贯穿于城市建设全过程,打造有品质、有温度、有活力、有灵*的城市。
知其所来,方知所去。营口新闻传媒中心推出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辽河故事》,邀您一同,在过往中细品属于未来的滋味。
未知音频10:15来自营口发布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把一小块“河北”留在了河北。
多少年,大辽河两岸的渡口,从划动人力小舢板的“哗哗声”变成渡轮马达的“突突声”,横穿米宽的河面,将南岸的人渡过去,再把北岸的人渡过来。
上世纪30年代的码头
梦见河上有座桥
一座大桥飞跨大辽河,一个埋在“两岸人”心底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如今,年建成通车的辽河特大桥横跨两岸,往返“河南”“河北”的公交站点就在家门口,出行方式变了,两岸居民的心里亮堂了。
年以前,营口还是一个河港城市,大辽河南北都属于营口。那时,河口让陆路交通成了“死胡同”,居民想去对岸,往返只能靠小舢板摆渡。而自年盘锦建市以来,盘锦东部能够通往营口的出入口也是临河止步,交通“盲点”依旧存在,从此岸到彼岸,单程需要绕出几十公里,借道河口上游的田庄台大桥才能通行。
曾经两岸居民用来渡河的小舢板
年,营口渡口运输站成立以后,从最初的小舢板船,到机动木帆船,到可载客人的钢质动力船,稳定运行的“轮渡”成了居住在南北两岸营口人渡河的依托。
然而,即便渡船不断进化、更新迭代,每当冬季结凌期,轮渡封河停运,仍让两岸居民只能望“河”兴叹。
一条冰河,一个时代的体温
从小在河两岸长大的孩子,可以说都有过划人力小舢板、过两岸跑通勤、坐渡船的经历,有的更亲眼看到过冬天“走冰”的人遇险。
大辽河冰面上“走冰”的人群
盼桥的岁月里,在初冬或是初春,为抢时间踏冰过河,时有居民涉险在未冻实的冰面上“凌波微步”,落水事故屡屡发生。大辽河河面上“走冰”盛行,早年间甚至有“够不够,三百六”这样的顺口溜流传,说的就是每年“走冰”遇难的人数之多。
没有桥的年代,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行当——“冰上拉脚”,从上世纪60年代的“冰排子”,到年后出现的电动三轮车,这个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被明令禁止的营生,因为现实的需要,竟然悄悄地存在了半个多世纪。
面临危险,始见英雄,那些年,辽河两岸辈出英雄式的人物。“冰河打道人”颜世勤,曾从冰水中救出过20多人,坚持每年冬季大辽河冰冻后,用锹、镐等工具将冰面上的“大碴凌(高低不平的冰块)”铲平,再往冰面上洒些炉灰渣,以防冰面过滑;“救人专业户”邢云发,临河而居的几十年里先后搭救失足、轻生、不幸落水的群众达30多人。
而今,时过境迁,“冰上英雄”的身影依稀,时代英雄落幕。
变迁的轮渡,不一样的前方
曾几何时,大辽河两岸的营口居民隔河相望。
十一年前,平添了辽河特大桥这座“希望桥”,辽宁沿海经济带路网建设迈上新的里程,有望实现营口、盘锦两市零距离沟通。
如今,有了辽河特大桥,交通“盲点”化为“节点”。营、盘两市空间一体化发展跃入新境界,立足沿海优势、开辟新的运输通道、产业转移与互动、港口资源整合,带动辽宁沿海经济一体化与内陆经济联动发展,辽宁河海之上多了一座“产业桥”。
今年9月12日,嘹亮的汽笛声在大辽河口的水面上响起,全面升级的“营口号”客渡船正式启航。今天,登上“营口号”的人们更愿意花上两元钱,买上一张“不下船”的双程观光船票,吹着风,边张望眼前的景色,边轻松地讲述,讲述父辈的故事,重温英雄的事迹,回忆儿时的顽皮趣事……
整装待发的“营口号”客渡船
曾经的“通勤船”,如今“交通属性”已不那么明显,而是随着“观光属性”的提升,成为沉淀营口历史痕迹、承载河海别样风情的城市符号。
“营口号”的马达声震荡着河水,留下一条长长的余波。
辽河特大桥飞跨时光的渡口,营口全面振兴的图卷徐徐展开,满目春色。
总策划:张国鹏
总监制:王忠陆倪峰
责任编辑:张继驰
编辑:刘俊
撰稿:肖友竹魏家鹏姜姗
配音:王艺洁纪伟音频制作:赵宇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