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内陆人,我对船和海有着天然的疏离感,但是看了许路写的《造舟记》还是让我颇有感触。
很多传统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被无情地抛弃,那些承载着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终究让人感到遗憾和落寞。
中国虽然海岸线很长,但是内陆地大物博,人民生活安逸幸福,因此在历史上很少有大规模寻求海上商机的情况。
郑和下西洋,也不是为了开拓海上贸易,一旦*府不支持海上活动,远洋航行就开始逐渐走向没落。
到清朝末期,因为抵御外国人的海上入侵,不得不成立北洋水师。甲午海战敲醒了清*府对海上交通的认识。
其实此时已经为时已晚,荷兰、西班牙、英、法等国通过航海先后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利益搜刮,把世界形成新的格局。
工业革命席卷世界的时候,手工艺是被冲击最严重的行业,造船业也不例外,能用万吨巨轮谁会用一叶扁舟,能用钢铁金属,谁会稀罕木头麻绳。
这种无利可图居然真有人愿意去做,许路就在怀揣这样梦想的人之一,他在《造舟记》清楚地记录了老式木船的结构与发展过程。
作者的老家在诏安,小时候每次回去总能看到帆船,凭着对儿时木帆船的记忆,一心想要复原一条古帆船。
作为一个知识份子,他有自己的情怀,也有自己的志向,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筹划复原古船的行动。
实际操作起来,一切远没有想像的那样简单。在复原古船的过程中,状况百出,资金不能如期到位,材料选取和使用问题,造船的工序和质量等问题,时刻都在困扰着当事人。
想成就一项事业,远比想象的困难,它需要很多人的付出与努力,当古船下水的那一刻,他的制作者老陈只是远远地和船拍了一张照片,虽然这也是他的心血,但中间遗留了诸多问题,还是让他颇有心结。
许路也在协调各种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时心力憔悴,人所处的位置不同,考虑问题的方向也不同。好在在经历很多事情后,木帆船终于完工可以下水了。
一艘老式木帆船可以跨越太平洋,足以证明我国早期造船工艺水平相当不错,至于在近代航海业没有崛起,只能说跟当时的社会体系有关。
经济利益才会刺激某一行业的巨大推手,我国不以航海发展贸易,单靠渔民谋生根本不需要体系庞大的造船业。
工业革命后,机器时代的到来,更是挤占了木船的市场,木船制造和木船工艺成为越来越小众的东西。
因此,能有一本书普及造船知识和造船过程是非常难得的一件事情。能够详细记录一件事情,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虽然,在现实的检验中,“太平公主号”并不是那么完美,出现了掉漆,漏水等情况,但是它的结实程度还是经得住恶劣环境的检验,在被撞后,没有马上沉没,进而保住了所有船员的生命。
文章最后,李白曾在《行路难》中写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路再难,只要肯坚持,肯努力,总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机会。造船再难,也有机会直挂云帆济沧海。
《造舟记》是对传统造船业的回忆,也是对传统造船业的纪念,用纯天然材料加工制作而出的东西,凝聚了手工艺者的汗水与心血,值得永远被记忆和收藏,向所有传统手工艺者们致敬!
作者:安逸喜欢读书、写评,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