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师的工作并非只是整日伏于几案,在脑海中酝酿推敲。灵感创意绝不是只靠静默思考就能产生的。有时恰恰需要“外出捕猎”的目的,除了可以获得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更重要的是,在经过一番身体力行之后,将满载创作的动力而归。(铃木恂)
尼罗三景之一阿斯旺(ASWAN)从地图上看到的尼罗河是一条单调的河流。从沙漠的正中央急匆匆地流向地中海,但实际上尼罗河是一条全长近公里、拥有丰富表情的河流。这条河流从维多利亚湖进入努比亚沙漠后,又进入埃及领地公里,而后又从阿斯旺向北奔腾,再流淌1公里就会注入地中海。埃及这个国家国土面积的97%都是沙漠,只有余下的3%是耕地、可居住地。而且整个国家全部是紧贴着尼罗河两岸的,因此说尼罗河就是埃及的生命线一点也不为过。尼罗河流经阿斯旺地区,对河底部的花岗岩经年累月的侵蚀,形成了被称为“瀑布”(cararact)的湍流地带。河流淤塞的地方,形成了尼罗河富于变化的风景。由于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水流的方向,所以不得不把淹没于水中的遗迹迁移走,之后这里就成了尼罗河上唯一的景观。如同阿斯旺特有的红色花岗岩一般,紫红色的暮色映在水中,一艘艘白帆船缓缓地分开水面,往来其间。那每块高30米的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的方尖碑,从这条河中运出了几十座。这里是上演过年前的历史大剧的地方。尼罗三景之二卢克索(LUXOR)太阳变成了一个火球,今天又一次沉入西边的沙漠。昨天、前天也都是如此循环往复着。那是即将奔赴死亡之路的雄姿,“死后的明日又将于东方的天际复生”。这是古埃及历代国王几千年来一直秉持的信念。夕阳之景之所以如此壮美,是因为与撒那特斯在彼岸世界约定好了会重生。靠近红海的东部沙漠和西边的努比亚沙漠之间,缓缓向北流淌的尼罗河在卢克索东边画了一个巨大的圆弧。而迂回蜿蜒的河流西边,形成了如同利比亚沙漠中的沙堆一样凸起的阶地,构成了尼罗河景观中罕见的立体式风景。这些沙漠阶地正是古埃及历史中隐藏的大舞台——帝王谷的深处。在古代埃及,一直将南北走向的尼罗河视作宇宙绝对的轴心。这条轴的东边是生者之城,而西边则是亡者之都,一直作为陵寝的安放之处。时至今日,以尼罗河为界,东岸是卢克索和卡纳克两大神庙,西岸则是十几座葬祭神殿的遗址。古代保留着的生死观,在这样的风景中展露无遗。尼罗三景之三开罗(CAIRO)尼罗河的面貌在此处突然改变,它拨开沙漠,沿着绿带北进。来到大城市的尼罗河像解除了孤独的紧张感一般,变得膨胀鼓起。这里已经没有了西方和东方的界限,在都市混沌的夜色中,尼罗河卷着蓝黑色的漩涡向前奔流,完美地融进了城市的黑夜之中。此刻的尼罗河拥有了与城市相衬的表情。再往前方就好像八岐大蛇一样,西边的头部是苏伊士运河。东边的头部则是亚历山大港。还分成了其他几条河,跨过宏大的三角洲,而后注入地中海。塞加拉金字塔和吉萨金字塔都位于尼罗河的西岸。是何时从金字塔中挖掘出大船的呢?模仿来往于尼罗河的船而建的巨大船只被称作“圣船”,现在正收藏在博物馆内。那是运送死者的船,从尼罗河西岸的死者世界驶向生者的世界,是为了获得重生而在渡过宇宙长河时乘坐的交通工具。在阿斯旺、卢克索,依靠尼罗河的风,驶动帆船的祖先们,这些大船凝结着他们的想象力。前几日见到吉村作志先生时,听他说日本科考队又发现了一艘埋藏的圣船,不久就能挖掘出来。我不由得感慨,这里是古老尼罗河真正的终点。(摘自《风景猎人:建筑师的视野》)
清华大学出版社旗下人文出版团队水木文泉深耕建筑、艺术图书十六年▽加入水木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