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山东德州四女寺枢纽和天津市九宣闸闸门缓缓开启,在长江、黄河的助力下,5路补水水源,集中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公里进行补水,补水量相当于37个西湖,这是在经历百年阻断后,这条古老运河首次全线通水,千年京杭大运河又“活”起来了。
碧波清澈,映照历史。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秋,四大徽班之一的“三庆班”,在著名徽戏演员高朗亭带队下,由扬州乘船沿大运河北上入京。[1]
当这些名角弃船上岸,浓妆艳抹,在方寸舞台上演绎着人生命运和历史变迁时,世界与中国的社会前行进程,即将迎来骤然变轨。
戏如历史,历史如戏。
清末,洪涝灾害频发,运河河道瘫痪,而战乱频繁,一度导致政府无暇顾及运河维护。此后,时代的大潮风起云涌。
海运崛起,尤其是高铁日行数千里,连飞机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竞争压力,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开始将古老的运河与帆船甩在了身后,重启运河的价值何在?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大运河在古代的价值,正如李白在《丁督护歌》中所写的,市井、金钱、精神,都曾沿着京杭大运河交汇、蔓延。
千年之后,运河因特有的沟通功能、对华北的生态补水功能、独有的低成本航运价值,以及旅游文化价值,依然是城市兴起、发展和变迁的重要推动力。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图片来源:摄图网-
-京杭大运河当下三大价值-
1、生态环境价值。华北地区的地下水亏空相当于个西湖,向大运河黄河以北段公里进行补水,此次相当于向其注入37个西湖的水量;此外,大运河在农作物灌溉、泄洪、排涝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2、航运经济价值。年,大运河江苏段货运量约4.95亿吨,约占京杭运河全线货运量80%。相比于南方,北方也同样存在大量的水运需求。据中国大运河蓝皮书预测,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段航运需求量,到年将达到3亿-3.2亿吨。
3、旅游文化价值。全线通水,赓续文脉、流淌历史,除了带来社会效应,也会在旅游、观光等方面带来一系列益处。
贯通古今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5月的冀鲁平原,杨絮正在飞舞,南运河穿越千年的这里,小麦已进入收割前最重要的灌浆期。
此时,由黄河、长江、岳城水库“赶来”的三路水军,正通过密集的河网,不断向位于山东德州的四女寺枢纽汇集,并由此进入南运河(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段,与北运河在天津三岔河口交汇)。
南运河自四女寺节制闸向北,跨子牙新河于东淀入大清河图片来源:漳卫南运河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