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斯德哥尔摩第三天,周日,看看市容。
斯德哥尔摩最知名的地方当然是市政厅。因为这里有“蓝厅”,诺贝尔奖颁奖和举行诺贝尔晚宴的地方。蓝厅并不蓝,基调是砖红色。当年建筑设计师本想镶贴蓝色马赛克,但发现红砖本色更古朴,于是就没再多此一举,只是留下一个蓝色的名称。虽然看上去像一个未经装修的大红砖房,但她却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除了诺贝尔和平奖在奥斯陆的市政厅,其他的诺贝尔奖,都在蓝厅那个大理石台阶上颁发。诺贝尔的盛事除了颁奖,还有颁奖后的“诺贝尔晚宴”,是瑞典最高规格的晚宴。出席诺贝尔奖晚宴的大约有人左右。接受邀请的有诺贝尔奖得主、各国优秀学者、以及瑞典的王室成员、政界要人。号称是“最强大脑的晚宴”,接到一份请柬莫大荣幸。同时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拥挤的晚宴”,每个人活动的席位空间只有40厘米。餐品虽然精致,但也不过就那么几道,但餐具极其奢华,镶银挂金,据说一个菜碟就值欧元。甚至晚宴结束当晚,不允许厨娘们刷盘子洗碗,怕由于疲劳失手摔碎。
很多朋友不一定知道,除了市政厅,斯德哥尔摩还有一处景点要去看看,国家领导人访问瑞典时也曾到此参观,这就是著名的“瓦萨沉船”。
“瓦萨沉船博物馆”坐落在动物园岛,梅拉伦湖畔。斯德哥尔摩有14个岛屿,动物园岛是较大的一个,原是皇家狩猎的地方,现在成了市民休闲的去处。
博物馆的外形并不宏伟,但造型别致,像是一艘古老的帆船。为了遮光和保持室内的湿度,经过5重门方可进入宽阔幽暗展厅。穿过重门之后,眼前的景象会让你震撼:在柔和的射灯环绕下,一艘巨大的帆船蹲踞其中,庄严而威凛。69米长、50多米高,船体宽阔浑厚,造型极为雄伟健硕,船头高昂,并有巨龙盘踞。虽是木制帆船,但紫铜色的船身纹理清晰,筋骨累累,有如钢铁铸成。
这就是名为“瓦萨号”的古战舰,始建于年,建成于年,至今已近年。检索一下17世纪世界造船史,瓦萨号显然不是最大的船只。早它年,大明王朝三保郑和的宝船,据传已有多米长。但都是记载,没有实物呈现。就目前人类已经打捞上来、能够展示的、最大最完整最真实的古代战船而言,瓦萨号绝无仅有。
这还其次,令人着迷的还有这艘沉船的传奇色彩:建造史无前例,沉没却更像一出喜剧。
17世纪,正是瑞典鼎盛时期,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史称“瑞典帝国”。波罗的海一度被称为瑞典的“内海”。雄心勃勃狂妄自大的国王瓦萨阿道夫正欲扩张霸权。这艘战船就是以他的姓命名。当时用了棵橡树,加上其他豪华配置,造价相当于瑞典国民生产总值的15%。战船共有7层,配了64门大炮,威力无比。能承载多士兵,在当时就是一艘巨大的航母,战船中的巨无霸。瑞典国王就要靠它称雄世界。
但事与愿违,瓦萨号出师未捷身先“没”,而且莫名其妙,演绎不出任何悲壮缠绵的故事。
年8月10日,天气晴好,海面风平浪静,瓦萨号下水仪式隆重举行。一阵礼炮过后,瓦萨号扬帆起航,耀武扬威地驶出港口,但仅行驶了米,便在众目睽睽之下摇摇晃晃地沉入波罗的海。只有1人逃生。国王为此大发雷霆,下令彻查。但查来查去竟没查出任何问题,也没有一个人应为此承担责任。后人分析它沉没的原因,比如装饰过于豪华,装备过于滞重等等,但至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说法。
幸运的是瓦萨号沉入了波罗的海,而且离岸只有短短的米,使后世能够一睹战船的风采。波罗的海海水含盐量仅有世界海水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这便使沉船不至于很快腐朽,基本完整;离岸米的距离和30多米的深度,使其不至于被来往行船撞毁也便于打捞。这样,20世纪60年代一位叫安德森弗朗日的学者找到了这艘沉船,瑞典政府从到年经过4年时间的打捞,多年后重见天日。果不然,船上的原始零件保留下来的比例超过95%,甚至还有六面没升起的船帆。
令人称道的是瑞典人的构想,他们要把这艘沉船变成为永存世间的国宝。为此他们不惜付出高昂的成本。为防腐,他们使用聚二乙醇来置换木材中的海水和盐分,每隔20分钟喷洒一次,从年到年,一直喷洒了17年。这种防腐处理也是绝无仅有的。打捞4年、防腐17年,可见这艘永不腐朽的战船多么来之不易。
然后瑞典人斥巨资建造了博物馆,不仅是遮风挡雨,避免风吹日晒,而是要对沉船进行历史文化的精心展示。在这里,我们不仅能看到沉船的外观,还能登上去,看它的内部结构。展示的不仅是巨大的船体,而是竭尽所能,挖掘出每一件保留物品的价值,围绕沉船把所能展示的都展示出来。让你在感叹完整巨大沉船的同时,还上了一堂北欧的历史、自然、地理以及造船工业发展的生动课程。
博物馆中有一个半圆形的地球,标注着17世纪瑞典人航海的足迹。还有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地形图,让你了解瑞典的地理定位。它告诉你波罗的海的含盐量及意义,从哥德堡周边海域相同时期的一块木板的腐朽状况,让你了解大西洋与波罗的海含盐量不同形成的不同后果。它用橱窗雕塑让你了解从伐木到船体安装艰苦复杂的建造历程。用三组精致的模型向您展示四年多一步一步的打捞过程。它在展示年前船员的骷髅的同时用电子技术进行人像复原,让你看到当时一个活生生的面孔。它把船帆精心地铺展开让你感叹他的精美,对当时的色彩进行复原让你欣赏它的富丽堂皇。它有立体的剖面图,展示船的结构和船上士兵们生活的状况。
船有7层楼高,博物馆也有7层,每一层都结合船体,把打捞的物品,利用实物、图片、雕塑和3D技术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让你全方位、全过程地感受沉船和有关他的一切。一件文物是否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单靠其文物本身的价值,还要靠深入地挖掘和精心地展示。
便联想到很多博物馆,展出的虽是极古老、极名贵的物品,但却设计简单随意,没有围绕这些展品去做深入地背景挖掘和细致地内涵展示,与瓦萨沉船博物馆相比,缺乏的也许是现代会展理念,以及持久专注、一丝不苟的精神。
有一点遗憾,博物馆对于瓦萨号战船沉没的原因没有深入研究和清晰展示,这方面瑞典人似乎没有特别较真儿。一般说法,是因为瓦萨国王在原设计基础上,加了装备,负载过重,导致沉船。从技术层面上分析,肯定是结构上有问题。徒有豪华的躯体,追求大而全,没有稳固的结构和支撑,难以行稳致远。但我更愿意给它一种宿命论的解读。那就是冥冥之中有种力量,对于当年瑞典国王膨胀的野心和好战的本性,给予一种命运的惩罚。那么这艘永不腐朽瓦萨沉船所隐含的历史意义便令人感慨。它似乎用它不朽的身躯,给人们以永久的警示,告诫皇权下的统治者任何时候都不可以狂妄自大,要控制和收敛膨胀的野心。否则,带来的不会是江山永固,境域无边,而最终大概只能以瓦萨沉船这种“不朽”展示给后人和来者。
壹点号老气横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