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这两天海军大阅兵霸屏了,你知道海军起锚地
TUhjnbcbe - 2025/2/28 17:43:00
北京最出名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sfxbdf/

4月12日,东台市委市政府主办、东台市委宣传部负责运营的

幸福东台官方
  (视频)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特别开辟“人民不会忘记”系列抗战报道。8月31日,CCTV新闻频道专题播出东台市弶港镇崔广明老人与“红帆船”的感人故事,向全国亿万观众讲述了革命老区东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节目时长3分27秒。

出身木匠世家的崔老,14岁就手握斧凿在新四军海防二团团长孙仲明创办的“七里丫湾红帆造船厂”建造红帆船。到渡江战役前夕,崔老参与建造的红帆船30余艘,见证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挺进,与此同时,红帆船所承载的光荣与历史也如同丰碑一般镌刻在崔老心头。

从年到年日本侵略者投降,苏中海防团参加海上战斗30多次,运送主要军事物资1万多吨。战争年代的这段历史,一直深藏在老人的心里。从年开始,崔广明老人先后做出了大大小小80多只红帆船模型,这些模型上船篷、侧板、铁锚、红帆,应有尽有,就和当年的红帆船一样。这些模型有不少被赠送给中国海军博物馆、学校和军区。不仅如此,老人还自费前往北京、浙江、山东等地,寻访苏中海防团当年的史料,制作成图片文字,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


  (视频)

年5月26日,央视大型文献纪录片《红帆船》在江苏省东台市弶港镇开机拍摄,此片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历时两个月。

该片由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导演陈明奎编导。《红帆船》介绍八旬老船工崔广明,从14岁开始为新四军一师苏中海防团修造军运作战4帆木质红帆船。该船造船工艺流程是我国帆式木船史上经典杰作,人们无法仿造,也不可复制。在年4月23日,中国“海军节”前夕崔广明建造的“红帆船”模型作为文物入藏中国海军博物馆。

弶港红帆船为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电影、电视剧《51号兵站》中的使用船只,船工,以及反映的事实,都来自弶港。

在抗战中海军前身“苏中海防团”就诞生于弶港,弶港是当时的“海军基地”,海防团团长孙二富,驾驶的红帆船,横扫一切海匪,日寇。

在解放战争中,弶港名渔民和54艘红帆船参加渡江战役,渡海支前,解放舟山群岛战斗,在历次战斗中许多弶港渔民血染风帆,献出了宝贵生命。

该片于年1月9日在中央七台“人民子弟兵”栏目中播出。

年,《红帆船》在“为祖国骄傲”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录片展评暨第六届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上,从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六届中国纪录片国际选片会“十优纪录片”奖。

《红帆船》向全国人民揭示了中国人民海军建军前的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妄图消灭我党领导下抗日武装力量——八路军和新四军。当时,苏中地区乃敌我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粉碎陆上日、伪军的疯狂扫荡,打击海上海匪的严重骚扰,我苏中、苏北军区作出了“建立沿海根据地、开辟海上武装,打通南北海上交通,确保后方巩固和海上渔民生产安全”的战略部署,因此,中国人民的第一支海上部队——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应运而生。

海防团组建后,东台弶港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训练基地、海上军运和后勤补给的集散地。

《红帆船》以上述历史为主线,选择我党第一支海上武装力量起锚地——东台弶港为主要拍摄地点,以78岁的新四军苏中海防团老船工崔广明近几年向多个地方和军队博物馆赠送海防团船模的感人故事为辅线,以海防团老战士陈尔胜等人物讲述的故事为平行线索,以点带面向世人呈现新四军海防团的形成过程,讲述海防团在战斗中成长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

苏中军区海防团(海防纵队)是我党领导下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海上武装力量,在中国人民海军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这支部队在战火中成长、壮大,成为新中国海军组建时的主要力量之一,其编制序列延续至现在为中国人解放军海军东海舰队登陆舰第5支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苏中军区海防团(海防纵队)先后参加海上战斗30余次,运送主要军事物资多吨,成为海上流动指挥部、海上抗大学校、医院、海上印钞厂……日本东京《朝日新闻》曾惊呼:“华东沿海从连云港到上海,有游移不定的新四军水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播出的文史纪录片《红帆船》中,作出了“他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的评价。在东台、大丰、如东等地,关于海防团保卫弶港、争夺渔场、运输军需等传奇故事一直久传不衰,其中最著名的是“陶勇收编孙二虎”和“51号兵站”的故事,这些故事情节扑朔迷离,极具传奇色彩。


  (视频)

滔滔黄海水茫茫,英雄弶港不寻常,

人民海军起锚地,功绩铸就荣与光。

英勇善战海防团,冲破日寇封锁网,

往来山东与上海,抢运军需保后方。

打通海上生命线,浴血鏖战威名扬,

地下兵站立奇勋,身处虎穴斗豺狼。

海上猛虎孙二富,传奇事迹人敬仰,

六十年后忆往事,缅怀先烈情满腔。

人物档案

孙二富年出生于东台弶港。从小随母亲讨饭,7岁时跟船下海,18岁时在船上当二老大。年,新四军一师为了打破日伪军对三仓根据地围攻,巩固发展苏中根据地,建立自己的军事工业,决定组建“苏中海防团”。年8月,孙二富的多人队伍,被编入新四军海防团。年9月,孙二富被委任为苏四区渔民自卫总队总队长。年6月下旬,孙二富对部队进行组织整编,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初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北军区海防团团长。年,经组织批准到泰州休养,年1月病故。

陶勇原名张道庸。年1月21日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集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4月到河南商城参加游击队。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11军32师班长、排长、连长。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后,任红9军教导师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调任新四军第1支队副参谋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1师副师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23军军长。年11月兼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团迫害,于年1月21日在上海去世。

建立海上生命线

初夏的江淮大地,满目葱茏,生机盎然。记者沿省道徜徉在东台市弶港经济开发区,但见宽阔平整的马路纵横交错,一座座现代化的风电塔架迎风转动,美丽的海滨小城雏形显现,可有谁想到,60多年前,这里却是惊涛拍岸,浊浪奔涌,渔民们在此出海、接港,而人民海军的先驱——新四军苏中军区海防团,也依托这一带的天然渔港抗敌寇、卫国土。

在弶港镇中心小学里的苏中军区海防团旧址,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向人们诉说着几十年前的那些人和事,那段光荣和传奇。

年初,抗日战争进入非常困难之际,新四军一师在师长粟裕率领下进驻东台三仓一带,而在新四军驻地的南、北、西三个方向,遍布着日、伪等反动势力,如何打破敌人军事和经济封锁,发展壮大队伍,巩固、发展苏中根据地,深谋远虑的粟裕把目光落在东部沿海的千里波涛中。他亲率师部机关人员乘船出海,调查研究气象和潮汐变化规律,探索海上生活和作战经验。他从军区抽调了3个连的官兵,向渔民租借了船只,搭起了海防团的架子。他亲自点将,任命身经百战的四分区司令员陶勇兼海防团团长,一师后勤部部长罗湘涛兼政委,吴福海任副团长,何振声任政治处主任。他为海防团制定了三大任务:一是打通苏中到浙东和山东的南北交通;二是发动组织渔民和盐民,建立武装,巩固海防;三是保护转移到海上的军区后勤各单位和一个山炮连。粟裕特批海防团常年吃大米,并发给每个战士一套御寒棉衣、棉背心,待遇极为优厚。他让人用日军汽车内胎做成“救生圈”送给海防团,又将潮汐规律编成口诀,便于战士记忆。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苏中军区海防团先后参加海上战斗30余次,运送军事物资多吨,成为海上流动指挥部、海上抗大学校、医院、海上印钞厂……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播出的文史纪录片《红帆船》中,作出了“他们是我军最早的海上作战力量,他们创造了人民海军的传奇开端”的评价。

真实版的51号兵站

前两年,在央视一套播出了一部备受广大观众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两天海军大阅兵霸屏了,你知道海军起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