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沉船,证明有海上贸易,也有较高的造船技术。因为这艘船已经够大了,近42米。这是多年前的船。在宋代沉船的多年后的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所造之“哥德堡”号木帆船,也就这么长,排水量略大一点。那已经是当时最大的风帆动力木质海船了。
谁要说年,郑和宝船有44丈,合一百五十米长宽六十米,那起码你拿今天的技术也得能造出来一艘这么大的纯木质帆船再说。
在蒸汽机发明以前,海上贸易有个不可逾越的瓶颈,就是一年就做一把买卖。因为季风的方向谁也改变不了。赶上了季风,你就是顺利跑个来回,满载而去,又满载而归没空返。错过了季风,你得干等一年。
一船吨的,回来就是吨。相当于平均一天卖2吨多的货。折成瓷器,大概就是一万个碗或者碟子(一个按4两算,那阵子还没有轻质骨瓷)。哥德堡号上有名船员。假定按现在一天块的话,那船开一天成本就是五万。换句话说,你平均一天卖一万只碗,一只净赚五块才持平。
年,哥德堡号复制,以当今欧洲的先进技术,用了十年时间,才造好。那你一只碗净赚10块,可能也才是平手。
中心思想就是,当时海运这个事其实是风险大效率低,玩玩心跳可以,不试试谁知道会怎么样,而且一开始没人弄过,物以稀为贵,随便什么碟子碗拿出来都是按文物赚个暴利。市场成熟了,也许到了印度干脆把船也卖了还是个好办法。
那郑和为啥七次下西洋啊?摆明了这肯定不是商业行为么。和辽宁号中国芯一回事儿,騙皇上玩的。
经过学习,了解到:由于受到自然风力、木材强度、风帆张力,特别是桅杆高度等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木质帆船是不大可能做郑和宝船那么大的。
郑和宝船有多大?说起来也没多大,大概船甲板相当于24条“南海1号”那么大。那咱们作为外行,你可以想象一下,那桅杆得多高才能按比例增加足够的风力运用。等于你要把上百根参天大树加工成几个够粗够高的大桅杆,立在三个地方。
那有啥不可以啊?我相信朱棣要投资搞,肯定也可以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人么。只不过大事不是能造出巨型油轮,而只能是个无法航行的巨型艺术品摆件。
那能不能像曹操的水军将领蔡瑁张允那样,把几十条大船铁链子连起来呢?肯定可以啊,横向连可以,纵向不行,风帆重叠,风力衰减无法航行。
即使是在今天,航母或者油轮能造多大,载重多少,动力最大有多少,航速怎样,港口和运河通过性、吃水条件、都是限制船体的因素。
船体设计达到临界点了,装货卸货次序都有严格规定。否则一旦重心不稳哪怕是钢铁龙骨,也会像泰坦尼克倾覆时一样,从中间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