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都市新闻记者在我国著名徽章收藏家、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周继厚先生的收藏室里,看到了关于大夏大学与贵州的一批刊物、校徽、老照片、纪念章等实物,这些老物件都在讲述着大夏大学与贵州的那些渊源故事。大夏大学的贵州情缘据周继厚研究,大夏大学从诞生起,就与贵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年夏,厦门大学学生余人,因不满校方措施,全体离校来沪,请求前厦大教授欧元怀、王毓祥等数先生组立新校,使获读书之所。诸教授迫于正义力任艰钜,新校锡名“大夏”,以志校史坛蜕之由来,并寓光大华夏之意。大夏大学的创办人王伯群生于年,贵州兴义人,年以公费选送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并于年南北议和中作为南方代表,后来担任国民政府交通部部长。周继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就是年7月的王伯群像。年,王伯群与前厦门大学教授欧元怀、王毓祥等应多名失学青年要求,在上海创办私立大夏大学,聘马君武为校长,王伯群任董事长。学校定名为“大夏”,即“厦大”之颠倒,含有“从厦门大学走出来”,又有“光大华夏”之意。
大夏大学从年创办到年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的27年中,曾经制作发行10余种徽章。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至今,也曾制作发行数十种徽章。周继厚在对这些老物件的收藏研究中,力图通过这些老物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梳理大夏大学的来龙去脉,佐证抗战期间大夏大学在贵州办学的历史,述说大夏大学的贵州情缘。
周继厚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学法学院征文优胜纪念章,铜质,星型,中间刻有“征文”篆书,外圈镌有“大夏大学法学院优胜纪念章”铭文。从设计和制作考察,该章为民初徽章制式,是大夏大学创办后不久制作,也是已知最早的大夏大学纪念章。
周继厚还珍藏有一枚大夏大学运动会田径第一名纪念章,注明“-”年代,应为大夏大学新校舍落成后举办运动会而制发的纪念章。
当年,除校董王伯群外,在教师中还有著名社会教育家马宗荣、物理学家周昌寿、复旦大学新闻系创办人谢六逸三人是贵州人,注定大夏大学与贵州渊源流长,抗战时期内迁贵阳办学也就顺理成章。周继厚有一幅老照片,即是民国27年(年)大夏大学师生迁移前在学校门前的合影。
大夏大学内迁贵州避战办学据周继厚研究,在抗战期间内迁贵州的10余所高校中,大夏大学是最早迁到贵州、办学时间最长、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深入社会最广泛的一所高校。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随着战事蔓延,上海已经不安全,大夏大学校方决定内迁大后方,经与复旦大学商议,两校决定组建复旦大夏联合大学,于年10月迁往江西庐山牯岭。然而随着南京沦陷,江西也变得危险。由于两校合并,师生众多,复旦大学迁移重庆,大夏大学则迁来贵阳。一幅注明“复旦大夏第一联合大学欢送赴筑同人摄影”的老照片,时间是民国27年3月1日(即年3月1日),记录了这一史实。
据周继厚研究,大夏大学之所以迁来贵州,一是因为贵州交通闭塞,文化比较落后,抗战前还没有一所正规大学,迫切需要高等教育;二是因为校长王伯群是贵州人,对家乡情况熟悉,容易得到当地支持。一幅老照片告诉大家,如今在贵阳市护国路还保留有王伯群故居。师生抵达贵阳后,当局拨贵阳讲武堂(原黔剧团、贵州教育学院一带)为校舍。学校设5个学院及3个专修科,包括文学院、理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师范专修科、体育专修科、盐务专修科。周继厚收藏有一幅老照片,即为大夏大学在贵阳的校园。
另外,当年迁到贵阳的大夏大学的师生都佩戴着校徽,分为教职员校徽、学生校徽。周继厚就收藏有多枚徽章,其中有大夏大学教职员校徽、大夏大学学生校徽。大夏大学在贵州影响深远经过几个月迁移的颠沛流离,年初,大夏大学师生在贵阳安顿下来,开学教学。然而开学不久,学校就面临经费困难。王伯群出于家乡情结,对黔籍品学兼优而出身贫寒的学生,全额或半额减免学费。学校依然坚持设立奖学金、助学金,以及采取减低学杂费等措施。
年6月1日,大夏大学在贵阳创办了15周年校庆活动,并制发一枚纪念章。这枚大夏大学立校15周年纪念章,铜质,中间绘乘风破浪的帆船,船帆顶部绘大夏大学校徽,寓意大夏师生趟过惊涛骇浪,向着美好的未来扬帆远航,上方边缘镌有主题铭文,中间注明“民国廿八年六月一日”(即年6月1日)日期。该纪念章是在贵阳制作赠发。年2月,大夏大学在花溪新建校舍,后来成为贵州大学校舍的一部分。周继厚有一幅老照片,为大夏大学护校委员会成员年在贵阳合影(前排左三为欧元怀)。还有一副大夏大学文法学院第十八届全体毕业合影,摄于国民三十一年二月(即年2月)。年冬,日军进犯黔南,大夏大学迁赤水。王伯群校长因迁校劳累成疾,于同年12月逝世于重庆。学校董事会推举贵州省教育厅长欧元怀为校长。周继厚珍藏有一幅大夏大学第三任校长欧元怀肖像照片。
年8月,日本投降。年9月,大夏师生及公物安然迁回上海。大夏大学迁黔办学8年,期间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时仅余名师生,离开时有余名师生。8年间,大夏大学致力于培养地方教育人才,在贵州有毕业生人,遍布贵州各机构,服务于省、县、乡各级教育机关和学校。对贵州社会文化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做出了突出贡献。
都市新闻记者贾华
编辑王浩审校杨天雪签发张传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