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机动车辆和完善的公路体系发明以前,陆上交通对全世界所有文明中心来说,都是一个大难题。新石器时代后期车轮和车轮的发明,虽然极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和运输的效率,但人力或畜力车的动力毕竟有限,速度比起步行来说也快不了多少。为此人们在运输大宗货物时,不得不尽量选择水运。但是对于那些既不靠近江河、又远离大海的内陆地区来说,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就要困难得多了。
可是当西方人从他们开辟的新航路来到中国时,却惊讶地发现,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仅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运河体系,很好地解决了国内长途运输问题,而且在陆地上还有一种很有特色的车辆,比他们的马车速度快得多。这种车辆就是“加帆车”,它给西方人印象之深刻是中国人难以想象的。
所谓“加帆车”,顾名思义就是在车辆上加装上风帆,借助风力来作为车辆前行的辅助动力,其原理和帆船是一样的。中国古人既将风帆加装在特有的独轮车上以减轻人力负担,也会将它装在各种骡马拉行的畜力车上。这个貌似很简单的改进性发明,在全球其他地区却都没有出现,所以看到它的外国人无不为之震撼,对中国人的奇思妙想赞叹不已。明朝中后期来到中国的西方人,在描绘中国特有的事物时,几乎都会将加帆车作为代表,戴着竹笠、驾着加帆车的中国人形象也出现在此时的很多西洋画作之上。
在十六世纪以后来过中国的西方人留下的各种游记、笔记等记录中,对加帆车的描述也很多,它似乎被当作中国人最为经典的发明之一。英国大诗人弥尔顿,在其代表作《失乐园》中曾留下:“中国人利用风帆驾驶着藤制的轻车”的诗句。这说明这种发明,在近代西方社会似乎已经到了人尽皆知道地步。
加帆车使用的风帆,是中国特有的“硬帆”,由竹席之类编织物所制成,比起帆布的西洋软帆来说,操作要简单得多、没有那些复杂的缆索装具,也更便于利用八面来风。所以中国的车辆加装风帆相对简单,而西方则是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才出现了类似的加帆车,而且多半作为一种运动器材,实用的价值不高。因此在西方出版的各类科技史著作中,中国古代的加帆车都会占据一席之地。
反而是在现代中国,人们似乎对加帆车这种交通工具认识不足,也很少了解它在中西交往史上曾经具有的重要意义。实际上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加帆车在北方平原地区仍然随处可见。也许正因为太常见,看起来又有些土头土脑,这才让人对它有些忽视,国内的科技史著作上也很少提及。至今这种曾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发明,还出现在国外的中国风景画作上,象征着一种早已消逝的异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