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溯互联网历史的话题中,有一个领域曾经被视为禁忌,那就是古代宝船的尺寸。任何对其规模的质疑都会被视为亵渎、妄自尊大,甚至是对祖先的不敬之举。即使质疑者提出了大量论据,也会被坚定如同坚石般的立场所拒绝。
然而,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不得不借助一些神奇的手段:回顾古今中外的古籍,探寻那些神秘大船背后的夸张数据。
埃及托勒密王朝的造船业一直备受重视。在公元前的地中海世界,各个国家的海军都善于使用高速的冲撞桨帆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战争的升级,他们不再仅仅追求船只的灵活性,而是开始着手增加船只的武装,并将船只越造越大。其中,埃及这个富甲一方的国家尤为典型。即使在国王托勒密四世面临财政困境的时候,为了庆祝自己的胜利,他也不惜斥巨资建造了一艘超级战舰。
据记载,这艘40桨位的巨舰长肘、宽38肘,而船舷的高度更达到了48肘。因此,为了勉强驱动这艘巨船,需要使用4个舵,并且每个舵的长度都达到了惊人的30肘。此外,船体呈连体造型,设计用以承载高达6层楼高的中央建筑。每次出海都需要名桨手和名水手,而船上的甲板还可以容纳名士兵。
然而,正是因为这艘船实在是太大了,几乎达到了木材所能承受的极限,所以根本无法出海。整艘船只能停泊在港口,作为国王的水上宫殿使用。如果强行出海,很容易就会迅速断裂解体。这让法老感到非常不爽,因此决定降低标准,重新建造一艘稍微小一点的船。这次,新船的长度仅有米,高度为20米。为了方便出行和炫耀身份,航行地点也从地中海改到了相对平静的尼罗河。因此,船只不再依靠划桨手滑动,而是采用大量的纤夫在河道两岸进行拖行。
值得一提的是,这艘船上的娱乐设施非常豪华。不仅把宫殿复制到船上,还建造了一个园林景观,甚至设计出了可以制造水景的机械引流装置。托勒密四世就是用这艘船来取悦他的妻子,上演了一场外国版的纤夫爱情故事。
与埃及的浪漫情怀相比,古罗马皇帝卡里古拉的水上庄园无疑更加壮观。他命人在意大利的内米湖上开工,建造了两艘史无前例的超级大船。其中一艘在16世纪被发现,经过早期潜水钟的观察,可以看到许多大理石地板,以及铜、铅制造的武器道具。
到了20世纪,为了提升国民自豪感,法西斯统治者墨索里尼下令将这艘沉船打捞上岸。尽管只剩下船底的骨架部分,船尾或船首已经消失,上层建筑也已不复存在,但残骸依然展现出惊人的巨大体量。
根据同时代的罗马船舶推测,内米湖巨舰在完好状态下,长米,宽58米!这样的尺寸已经超越了传说中的宝船。船体应该用铅包裹,以加强结构,防止船舶腐蚀。上面同样铺设有大理石地板的宫殿,甲板也覆盖着各种华丽的黄铜装饰浮雕。
相比之下,在中国古代,由于特殊的国情,也需要借助历史案例来理解。在明朝末年,荷兰商船开始在中国沿海活动。尽管大部分是快艇或者平底货船,但仍然被目击者冠以夸张的描述。
福建巡抚邹维琏在与荷兰人交战后向朝廷报告战果。他声称所遭遇的商船长50丈,宽6-7丈,名为夹版,内有三层布置着大铳外向,可以穿裂石城。这种描述令人震惊,似乎这些船舶拥有末日决战的能力。
然而,仔细计算一下,这些描述可能夸大了事实。这位官员应该遇到的是长米的超级大船!而且这些船只装备着能穿裂石头城墙的大炮,可以说是当时的末日决战兵器!
然而,这些荷兰武装商船的实际战力却并不强大。在年的直布罗陀之战中,西班牙人仅用6艘盖伦帆船和3艘旧式的卡拉克大帆船就对付了50艘荷兰商船。如果不是荷兰船只逃进了海峡,恐怕很快就会在茫茫大洋中覆灭。
经济原因也是荷兰投资者倾向于使用小船的原因之一。
在21世纪初,为了纪念郑和下西洋周年,成立了一个纪念活动筹备小组。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准备复制一艘44丈长的大宝船。经过数年的讨论,小组得出的结论是无法实现。中国船舶设计工程学科的开创人杨槱院士特意撰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了44丈数据的不可靠性。而考古发现的巨型铁力木舵杆,实际上只能用于40米级的船舶,距离.6米的神级标准还有很长的距离。实际上,所谓宝船长44丈的夸张数据,源于明朝的小说。这些内容不应该被认为是可靠的历史记录。为什么古代就有如此巨大的船只,而明朝却无法造出来呢?答案很简单:因为宝船是为航海而设计的。如果真的造出了如此巨大的船只,恐怕会在半途中被风浪摧毁。总不能期望朱棣派人沿途挖运河,并用大量的纤夫拖动船只过去吧。
欢迎评论留言、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