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一只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竿,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那两小童为什么要收篙停棹坐船中呢?
先来看看古代船只桨、篙各有什么优缺点吧: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人站立于船头,手持6米竹篙,大头朝下插入湖底,用力推着船朝前走。就是用竹篙抵着河床,用力而驱船前进。(竹竿撑岸,竹竿给岸向后的作用力,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岸也就给竹竿一个向前的力,使船前进。)这套动作有两个窍门,一是要掌握平稳,双脚要像钉子一样牢牢地“钉”在船头;二是手掌与竹篙的配合要默契,船前行的速度、方向全在撑船的那一刻。当篙子一出水,篙子上的水就会往袖口处涌,很冷。诗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它出自董必武的诗作《题赠送中学生》。大意是说:逆水行舟的时候,用竹篙用力撑船,稍微一松劲,就会后退很远的距离。可见用竹蒿撑船也是很吃力的。
棹:船桨。人站在船尾部的舱里,手摇双浆,利用水对浆的作用力,推着船向前滑行。(向前划船时,要用桨向后拨水,水同时也会给浆一个向前的力,故船前进,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掌握了摇浆的力度,控制船行驶的方向,就可以直走、转弯了。但是因为湖里水草很密,尤其是夏天生长着茂密的蒲草、芦苇和荷莲,要想进入湖里捕鱼、捉虾,或者割草、采莲蓬,双浆根本无法接触水面,只有靠竹篙撑船而行。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一直以来都以为,帆船最好遇上顺风,没想到,调整好帆的角度,不管是顺风、逆风还是侧风都可以让船只向前行驶。
1、顺风行驶在一般人的想法中应该是最正常的行驶方式了,风从后方来,推动船只向前行,有如人说"一帆风顺"一般。但在平常微风的时候,顺风航行的前进速度是最慢的,因为除了风的推力外,没有伯努利效应的助力;而在强风的时候,又容易因风的推力集中在左舷或右舷,而一直向另一舷转向。
2、侧风行驶时,风从侧向来,被帆化作两股力量,一个是让船侧滑的力量,一个是让船前行的力量,而侧滑的力量则被"中央板"化作侧倒的力量,而大部分的力量是向前行,是侧风行驶。
3、顶风行驶(即逆风航行)的极限角度是风的来向的左右各35度,但一般以45度为极限,这和船的设计有很大的关系,顶风行驶的观念是和侧风行驶相当接近的,只是顶风时,侧向的力量较侧风为大,而前进的力量又小于侧风,是易学难精的,初学者一开始可以先练顶风,因为帆会用很明确的方法指正您的错误。然后侧风行驶自然就会了。
就是不知这两小儿当时遇到的是什么风?有没有根据风向调整伞的角度,来达到御风行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