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即河流通海的地方或海湾内的港口。《山东通志》云:“海口者,舟船出海入海之口或海上经行之路也。”赵尔巽《清史稿》云:“山东海岸绵亘,自直隶界屈曲而南以达江苏,其间大小海口二百余处。”《蓬莱县志》记载:“蓬莱海口有四,一为登州港,二为栾家口,三为刘家旺口,四为平畅河口。常有帆船往来航行,与大连、营口、安东通航。”
登州古港
登州港
蓬莱水城,古称“登州港”,坐落于临海的丹崖山东南侧,由海港建筑和防御性建筑两大部分组成。登州港为我国北方的千年古港,早在隋唐时期,登州便与福建泉州、江苏扬州、浙江明州(今宁波),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
登州古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曾向辽东半岛传播龙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它是齐国的出海口。汉朝开展丝绸外交,这里是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从此以后,它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在经济、文化和军事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胶东半岛种桑、养蚕和生产丝织品历史悠久,这为东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其实,在中国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之前,以登州古港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就已形成。这条航线从登州港出发,经由庙岛群岛登州海道穿过渤海海峡,在辽东旅顺老铁山转航鸭绿江口,再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和东海岸航行,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北九州。以登州港为起点的东方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朝、日三国间文化和商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北宋中期,登州古港的军事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以大规模建设刀鱼寨为标志,蓬莱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海防要塞。“刀鱼寨”因港内驻泊的“刀鱼战船”而得名。这种船船体狭长,状如刀鱼,航速快,适合于海上巡逻和作战。
国家统一组织船只从水道运输粮食,供应京城或军需,古代称为“漕运”。漕运有内河漕运和海上漕运两种。自元代开始,海上漕运从刘家港(江苏太仓县浏河)出发,经登州港及沙门岛(今长岛),再向西进入界河(今海河)口。当运粮与护航船队来到登州时,“万艘如云,毕集海滨”,此情景一直延续至明清两代。
栾家口
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栾家口港就和登州港一起,共同向辽东半岛传播龙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各诸侯国的出海口之一。在汉唐时期,是海上古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栾家口港于清代中叶形成规模,成为水旱码头,东北三省的大豆、豆饼、木材,以及天津、江浙和半个山东的物资,都在栾家口码头集散。“日出千杆旗,日落万盏灯”,是当年古港繁荣景象的生动描述。
明代洪武年间,栾家口修建了百合所城寨。目前,在村北临海处,尚存城寨和古城墙遗迹。城墙内的古灯塔,历经多年风风雨雨,依然矗立在海口之畔。峰山顶上,存有烽火台遗迹。村中有一眼古井,原来位于古城寨内,为军民共用。村民俗称“营子里老井”,至今井台保存完好。
当年栾家口商埠有大小商号余家,许多全国闻名的大商号在此都有分支机构,如永顺泰、万顺庆、义和诚、双玉和、合源兴、义昌隆、乾坤泰等。当地曾流传顺口溜:“头顶没有一片瓦,脚下亦无半分地,一家老少几口人,照样吃香喝辣的。”意思是栾家口港繁荣兴旺,就业机会多,钱也好挣。
栾家口港自古以来就是山东人从海路闯关东的集结地和始发地。年8月日本投降后,八路军奉命从胶东渡海挺进东北,六万大军正是从栾家口、黄河营、龙口三地集结出发,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海上战略大转移的奇迹。年华东野战军解放长山列岛时,栾家口又是渡海港口之一。
刘家旺口
刘家旺位于蓬莱城东约15公里处,村东不远处就是黄海。海岸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天然的港湾,自古就是通航的重要口岸,也是明代蓬莱沿海六寨城之一。
明朝洪武年间,为防倭寇入侵,在刘家旺百户所西部修建备倭城堡,位于赵格庄村,北海滨悬崖之上,呈不规则四方形,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当地居民称“围里”“营子岬”,现为烟台市文物保护单位。在古城东部刘家旺村北建一座兵营,驻守军队。兵营四周是一米多宽的城墙,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城中大街纵贯南北,两面各建营房三排,余间。后来官兵撤走,周围百姓入住,逐渐形成村庄,命名为营子里村,沿用至今。
之后,兵营城墙被拆毁,如今只留下“城下”“城门口”“西南官(关)烟台岗(烟墩)”等地名。年村里建房,挖出铜炮两门,上铸有“洪武十三年莱州卫监制”字样,现收藏于登州博物馆,为国家珍贵文物。
到了清代,海口的城寨失去军事功能,逐渐转为港口功能。许多胶东移民从这里作为出发地,漂洋过海闯关东。有些移民后代因年代久远,忘记了祖籍具体地址,只记得长辈说是从蓬莱刘家旺渡海迁来,因此,刘家旺成为了他们祖籍的代名词。
刘家旺是蓬莱地区的主要渔港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是民间的渔灯节,各家各户都从自家出发,打着彩旗,带着贡品和渔灯,一路燃放鞭炮,来到海边祭祀,祈求一年风平浪静,渔业丰收。
平畅河口
平畅河口又称河口门。早年间,河口门水面宽阔,海滩西至海头村,东至山后陈家村,细沙隆起,平坦开阔,没有礁石,是典型的黄金海岸和天然避风良港。
隋唐时期,河口门开始出现进行海上贸易的船只。唐太宗东征高丽时,曾在此集结过战船。宋朝时,河口门一度被金兵占领。因海上运输方便,商船、兵船均可直达东北,当年这里开始出现商埠。
河口门商埠真正发展兴盛,是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的。当时,朝廷允许山东和奉天的海运商船进行往来,把东北的木材、皮货、药材等通过河口门运到潮水,转而销往山东和南方各地,极大地促进了胶东地区的经济发展。
清末民初,河口门商埠达到历史鼎盛时期。海上贸易空前繁荣,各地有经济实力的商贾纷纷云集于此。港内大商船有20多艘,停靠船只装卸货物的码头有4个。商铺、货栈、榨油厂、饭馆、钱庄、当铺等应运而生,达三四十家。
在河口门西北有解宋营寨,并设三座烟墩。分别是东面的墟里烟墩,西南的解宋烟墩,以及东峰子烟墩。解宋营寨是山东半岛迄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百户所城堡。在河口门西南还设有芦洋寨。
来源
烟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