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印第安人”指的是美洲的原住居民,而大多数人不知道“印第安人”的意思就是印度人,没错,就是印度半岛的印度人。
那么,问题就来了,南美洲和亚洲南部明明隔了半个地球,为什么他们有着同样的名字呢?难道那个时候就开始搞移民了,当然不是,其实,这都要“归功”于哥伦布。
至于哥伦布为啥要给这里的人取名“印第安人”,还与另一个人有关,这个人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旅行家兼富商马可波罗。
公元十三世纪的时候,马可波罗游历亚洲各国,在他途径的各国中,两个地方成为了马可波罗的梦想天堂,其中一个就是中国,他称中国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国家。另外一个就是印度,当时的印度遍地都是香料。
随后,他完成了一部游记叫《马可·波罗游记》,正是这部游记向整个欧洲打开了东方世界的大门。也正是因为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的描述,才勾起了哥伦布的航海梦。
于是,在马可波罗的影响下,年近50岁的哥伦布雄赳赳、气昂昂地非要跨过大西洋,到中国找遍地的黄金,顺便到印度进口几箱子香料,因为当时西方的香料贵得要死。
你也许会奇怪,从欧洲到亚洲不是走地中海和印度洋更近,这兄弟不是南辕北辙嘛。
这就要说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了,当时的地中海被奥斯曼土耳帝国控制,会收取高额的过路费,而且当时的地中海路线很不安全。
于是,哥伦布只能另辟蹊径。虽然当时“地圆说”还没有普及,但是与时俱进的哥伦布相信地球就是一个圆的,最终,哥伦布顶着社会舆论的压力以及当时教会的猜疑出发了。
回想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毕竟他开启了大航海时代。
出发之前,哥伦布除了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之外,他还有巨大的经济压力,也就说他需要一个赞助商,幸好,平松兄弟赞助了他。除此之外,哥伦布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毕竟这是一次冒险的航行,说不定会失败,直接在大海中丧生。为了让这场出行更有意义,哥伦布希望得到西班牙王室贵族的支持,最终经过游说他成功说服西班牙女王。
就这样,哥伦布带领着3艘帆船,怀揣西班牙女王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出发了,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航行了两个多月后,他们终于看到一块陆地。
没错,这就是当时的新大陆,北美洲东南部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小岛。因为哥伦布始终坚信他们到达的就是亚洲大陆的末端,也就是印度,所以,哥伦布看到原住居民后,就情不自禁地狂喊:“快看,是印第安人(印度人)!”
上岸后,哥伦布非要让当地居民交出香料,可是这群原著居民一脸茫然。
对于这场航行,世人褒贬不一。
那么,到底该怎么样客观地评论这次航行呢?
今天推荐的这本《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就为我们揭开了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19世纪美国传奇作家华盛顿欧文,作者搜集并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以最客观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哥伦布的真实形象和他的大航海事业。
这本书同样也介绍了,哥伦布一生的大航海经历,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刻画。如果你想更清晰地了解整个大航海时代的开启,这本书值得一读。
-END-
哥伦布与大航海时代:描绘全新世界版图,揭开全球化时代序幕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90.3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