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照片的湖南湘潭江边,有龙舟比赛,也有洪水肆虐!
分享一组湖南湘潭的旧相片,可以看出清朝末期湘潭码头的风貌,也能看出民国年间湘潭盛况空前的端午节和水灾。
湘潭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方,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在明清之际,它就是湖南的商贸中心。
每逢端午节,湘潭十里八村的人都会从水路或陆路汇聚到湘江边,以示对屈原的敬意。
这幅图充分体现了当年的龙舟盛会,水上、岸上人山人海,三楼观景台上人山人海。
甚至还有人愿意花钱去游船上看比赛,可见本地人对这场赛事的重视。
楚国自战国时代起,就有了龙舟竞赛。人们得知屈原溺水身亡,便在河中划着小船,想要救起屈原,于是便有了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的习俗。
湘潭位于湘江的下游,在民国时期,洪水频发,几乎每四年都会有一次大洪水,造成了严重的灾害。
洪水频发,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人民受苦受难,出门都要靠划船。
洪水过后,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道路被淹,房子被水淹,人们用木制的简易木排逃生,大部分人都是在屋顶上等待救援。
年七月,英、美、日三国以《内港行轮章程》为依据,把湘潭作为寄港地,大量兴建货栈。
在湘潭,有英国人修建的怡和、太古、日本人修建的日清,还有许多浅水车,以取代中国传统的航海方式。
这些都是中国的帆船,它们的载重和缓慢,无法与西方的轮船相抗衡。
湘潭成为寄港地之后,美孚煤油公司,南星洋行,旭升洋行,英美烟草公司,都相继在湘潭开设了经办处或经销机构,湘潭的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洋货。国内的公司在这样的压力下挣扎着,图片里有一家中国的陶瓷专卖店,招牌上写着“景德镇陶艺,各种陶艺盆”,还有几件精致的瓷器,面向顾客,以外国人为主。
湘潭素有“莲城”之称,以出产湘莲而闻名,龙口菱角更是闻名全国。画面中是一片规模不小的水果园,里面摆放着一排排水果架子,再往前,则是一栋栋平房。
湘潭海关,下图为码头边停靠的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