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角,海南岛西北部一个充满神奇的地方。
琼州海峡在此形成一道自然奇观:上千米海滩东西两侧,一边惊涛拍岸,气势磅礴,一边风平浪静,沙白如面。
就像临高角突出的岬角造就了不同的海面,70年前,历史也在此发生转折。
英勇的人民解放*主力部队在琼崖***民的大力配合下,大规模抢滩登陆,进而全境解放海南,创造了“木船打*舰”人类战争史上渡海作战的伟大奇迹。
清明节期间,也许是受疫情影响,临高角解放公园人迹稀落,宽阔的广场显得空荡寂寥。公园工作人员说,就是没有疫情,平常也少有人来。
惠风和畅,山河无恙。沧海横流,物是人非。对于70年前那场渡海战役,究竟还有多少人记得?它对新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意义,究竟有多少人清楚?
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可以思考,在思考中捕捉规律,再创造新的历史。
假若我们大胆假设:人民解放*主力部队推迟一个月渡海,海南晚一两个月解放,会是什么样的局面?
权威专家认为,每年谷雨(4月下旬)过后,琼州海峡不再吹东北风,主要靠木帆船渡海的人民解放*没有顺风顺水的“天时”支持,想要突破国民*十万守*构筑的海、陆、空立体“伯陵防线”几率渺茫。
万幸的是,在40*主将韩先楚的极力争取下,我*主力部队年4月16日开始实施渡海总攻,次日成功登陆临高角。
5月1日,海南岛全境解放。
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第七舰队隔断台湾海峡。
这是多么危险的历史节点!假若我*主力部队推迟一个月渡海,海南的命运也许从此改写。
碧海蓝天下,临高角解放海南纪念塑像庄严宏伟。这座名为“热血丰碑”的雕像,主体由胜利呐喊的两名战士人身组石像构成,一名渡海作战的解放*战士高举钢枪,寓意渡海作战胜利完成,一名琼崖纵队战士高擎红旗,寓意琼崖革命23年英勇斗争红旗不倒。
塑像中,两名战士的左右手紧握一起,背靠祖国大陆,目视远方浩瀚的南海,意味深长。
今天的海南,自贸港建设号角已经吹响,中央赋予海南更高的使命和责任,海南将打造成我国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对外开放门户。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审视海南,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南海战略,这枚棋子的战略支点作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回顾历史,还有很多值得深思之处。假若韩先楚不力争谷雨前发起总攻,海南还能解放吗?
假若琼崖特委和冯白驹在“北撤”“南撤”问题上,“唯上不唯实”,琼崖革命火种还能保存下来吗?假若没有琼崖纵队的接应配合,海南还能顺利解放吗?
在重大抉择关头,需要有见识有担当有魄力的人站出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改变历史的往往是英雄。
上级本来制定的渡海总攻时间为6月份,要求将这一指示传达到团以上主官,韩先楚没有按规定传达,就**委少数人知道。期间多次致电上级请求立即发起攻势。
“愿率40*主力渡海作战,一个*就把它拿下来!”韩先楚誓言敢立*令状,赤胆忠心、勇于担当日月可鉴。
面对中共中央和广东区委的“北撤”“南撤”指示,琼崖特委和冯白驹从琼崖革命战争实际出发,审慎思量,最终做出了坚持琼岛斗争的决策,为日后接应配合渡海作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韩先楚还是冯白驹,关键时刻做出这样的抉择,是怎样的一种勇气和担当!
由此联想到尚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假若不是钟南山、李兰娟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谏言武汉“封城”,我国的疫情走向难以预测,损失不可估量。
他们都是人民的英雄,民族的脊梁!
历史不能假设,但假设更能彰显那些敢于担当的“脊梁”和从古至今“脊梁”们身上一脉传承之民族精神的可贵。
历史不能忘却。不能忘却冯白驹、韩先楚等民族“脊梁”,不能忘却镌刻在解放海南岛战役烈士陵园纪念碑(墙)上有名有姓的英烈,不能忘却琼崖革命抛头颅于荒野、渡海作战沉没于海底,至今遗骸难觅的无名英*。
当然,更不能忘却信仰和精神。琼崖革命之所以23年红旗不倒,靠的是钢铁般坚定的理想信念,哪怕是打剩下一人,也绝不屈服;木船之所以能打败*舰,靠的是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哪怕是全国大部分版图业已解放,多数人已在享受胜利和平的果实。
当前,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在突如其来的疫情下更显得扑溯迷离,波谲云诡。
法国史学大师吕西安·费弗尔说过,在动荡不定的当今世界,唯有历史能使我们面对生活而不感到胆战心惊。
对中华民族而言,前赴后继的事业依然在接力奔跑。今天的我们,需要从过去吸收丰富的营养。
海南自贸港开局建设,犹如70年前强渡抢滩,风高浪急,破釜沉舟,不仅需要闯关夺隘的勇气,革故鼎新的谋略,更需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担当和作为。
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船到中流、人到半山,注定是愈进愈难、愈进愈险,同样需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不畏浮云遮望眼,越是艰险越向前。
岁月流逝,精神不朽。
犹如临高角百年灯塔,至今照亮琼州海峡过往船只,百年大*跨越时空形成的精神“灯塔”,指引“中国号”巨轮破浪向前。
(作者单位:新华社海南分社)
原标题:历史不能假设——海南解放70周年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