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嗣元
“这里说的水路,主要指港口和海上船舶运输。
庄河市坐落在*海北岸,素有“*海前哨”之称。海岸线总长公里,东接丹东,西接大连。水路运价要比陆运至少节省三分之一,因此,“靠海吃海",历来是庄河人发展战略的重点。”
庄河年就解放了。说水路七十年,是从年成立庄河航运站开始的。此前,有传说最早的雏形港是青堆子。据说李世民当年征高句丽,大*从青堆子上岸,为了返回能找到原路,在青堆子捡了一大堆石头堆起来,远望青瓦瓦一片,然后才有了“青堆子”这个名号,算起来差不多也有一千四百年了。青堆子港自此繁盛,那时还没有“庄河港”这三个字。
有了庄河港这个名称,是有了“庄河厅”之后。清光绪三十二年(),庄河沿海大大小小十六个码头特别是大庄坞常闹盗匪,往往是抢光了商贾船只上的货物,杀了人后,管辖庄河的岫岩州府才得晓消息,有的甚至十天半月才得以告闻。往往是缉匪的马队来后,盗匪早回巢吃肉喝酒去了。因此,清廷根据奉天将*赵尓巽的奏请,划出岫岩州南部地区,设置庄河厅,隶盛京将*辖属的奉天府尹,并把石城岛、孤山巡检司拨属庄河厅。
此后,民国2年(),改称为庄河县。其间经历日本侵华占领东北、伪满洲国,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均称庄河县。
新中国成立后,庄河县城自然成了庄河地区经贸中心。海运主要集中在大庄河入海口——大庄坞。
大庄坞属自然港,由于年久淤积,逐渐南移。至民国初年,已移至城南两公里的南船坞。时最低水位1米左右,涨潮时水位3米左右。可停泊石(每石公斤)以下木帆船15只左右,年出入80余次,每年11月下旬到翌年3月上旬为结冰期,其间,所有船只均在城南10公里处打拉腰停泊。通往县城还只是狭窄的土路。当时庄河航运站就设在打拉腰。
尽管这样,因为新中国成立初庄河陆路运输尚在雏形,庄河港依然是全县的运输枢纽。腹地较广阔,与辽阳、营口、海城、岫岩等地均有商贸关系,后来又发展到了长山列岛、丹东、大连、山东、上海、宁波等地。
但由于南船坞连年淤积,没有疏浚船只(挖泥船),建国初只好又移到了西沟,也就是后来的老港——庄河县港务处。可停泊40只大小船只,年呑吐量20万吨,占全县海陆货运量40%,周转量50%。50年代末,自然港壁被冲涮淤积,水位下降,年至年连遭3次洪水卷下的泥沙淤积后,原航道仅剩30米宽,成为浅水薄滩,50吨以上的船舶不能进出,年呑吐量减为十万吨。
年,庄河航运部门经请示辽宁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批准,拨款十万元,修建库房、货场、木栈桥、电源线路等四项工程,是年七月竣工。港口呑吐量逐渐得到恢复。但随着庄河经济形势的发展,以西沟为代表的庄河港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庄河县*府向省交通厅再申请,拟在当时的观架山公社海洋大队沙岗小队半拉山建新港,年得到批复,称为庄河新港。总投资、26万元。3年共建成岸壁延米,库房平米,可存放吨货物。船舶维修厂1处,除为本港船舶维修外,还可以对外加工修理。
这些配套设施基本完备后,庄河县*府决定将新港、打拉腰港及其他十几处小港(含青堆子)和建新港部分职工,统交庄河县港务处管理,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余名。此时港务处拥有机帆船16艘,客船1艘(通往石、王两岛),拖轮、驳船各2艘,运输总吨位计吨,货运量5万吨,,周转量万吨,港口呑吐量17万吨。至年为鼎盛时期,拥有职工近四百人,港口呑吐量30万吨。
修新港时,由于港址选在海洋大队沙岗小队半拉山,因叶和尚河(今称热水河或西大河)直流入海形成潮沟,隔绝陆路交通,因此得先修一条公路通往半拉山,以便运输建筑材料,并供新港修成后形成陆路要津。当时的海洋人到庄河县城来,还得靠摆渡,摆渡的艄公姓王,划一个小舢板,据说很"有权儿”的一个职业。当然个中辛苦也只有他知道。
至于冬天,则基本隔绝了。因为半冰半水,小舢板很危险。海洋人釆购生活用品和年货,不得不绕往打拉腰,再进县城。
新港修路的第一个工程就是海洋大桥。要在潮沟内趁退潮时用草袋装好海泥挡围堰,钉盒模,掏烂泥。工人很是辛苦,一天下来,个个是泥猴。
吊装也没有现代化机械,就靠“觔不捞”。打夯也是人工,号子此起彼伏。那个年代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常有工人扛着二百多斤重石料上十多米高的桥板,掉下来就是一个死。可直到工程竣工,有受伤的,却没有死的。
下沉井全靠人工用锨从沉井里向外甩淤泥。水泥钢筋预制的桥基圈壁要下到岩石层,最深处有3到4米,全挑壮劳力。有时一锨海泥甩不出井壁,溅回去,扣到甩泥人头上,象戴个毡帽。从上面往下望一眼,根本认不出是哪个工友,只能看他一笑时露一口白牙。
老港装卸货全靠人工,没有吊车,又没有资金购买,只好土法上马。有一位技工名叫谭守传,后来升为港务处副主任,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先进工作者,受爱港如家的思想影响,经常为研制一台土吊车在港上食宿,一干就是几天。成功地鼓捣出四台士吊。但受文化限制,各项参数不是太准确,有一台土吊有一次吊货时一头栽到潮沟里,险些酿成大事故。但谭守传锲而不舍,带领全车间工人总结教训,终于使老港吊装机械有了大面积覆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覆盖不了的地方就只能靠人工装卸。当时老港和打拉腰港还没有人工砌筑的港壁,老港四台土吊还没有滑道。煤炭是大宗运输,港方为抢潮水,腾泊位,经常组织陆地科室人员和修理工会战,抢卸煤炭。书记、主任带头,事后还有小结。好人好事要上《庄港通讯》油印小报和黑板报。所以领导带头,一呼百应。最恼人的就是卸无烟煤,粉沫充到鼻孔里眼眶里耳朵里,几天都洗不掉。干完活什么报酬没有,半夜卸完了饿得肚子咕咕叫,连块饼子都不给。家住庄河城里和周边农村的,还得骑个自行车连夜往回赶。但没有一个人有怨言,第二天照常上班。
装卸工更是卖命。港务处有个工人叫李金山,身高连1米7都不到,只是肩宽身厚。一大长袋面粉斤,他扛四袋下桥板,斤。
机帆船主机为22马力柴油机,风好时为节省燃料,全靠撑篷。风不好时得赶快找个避风港。海港16条机帆船常年航行在海上,每船六人,收听天气预报全靠一台收音机。有时走到信号不好处,收音机呜呜啦啦听不清,全靠船长经验和大家参考意见。
机帆船由于使用年限长,得不到按时保养,经常漏水,所以大家叫这种船为“木篓子”,叫这种海上生活为“铺水盖浪”。当时我是*工股宣传干事兼团支书。海港每年有四位科室同志上船劳动一个月,有*总支书记宫鹏令,主任邱德福,*工股长潘世茂和我。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艘“木篓子”船上劳动、调研,船长李德顺。本想去丹东港拉货,路遇六到七级东北风,只好扎进海洋岛。海洋岛为马蹄形避风港,北口无山,东北风正好从风口灌进来。我们一船七人晚上全睡熟了,船原本锚在海洋岛西山根,天亮一看这一宿竟晃荡到了东山根,移岀差不多有一公里。想起锚,结果船下布满了海葛子根,扯絲带绺,足有一丈多厚。没办法用菜刀割,大斧子豁,弄了老半天,总算把锚起上来。船长看看风向,有减弱的趋势,说咱们向丹东走吧,船上没有淡水了,菜也没了。大家说好。结果航行出了坞口几海里,七到八级东北风差不点掀翻了船只。没办法赶快“落篷”。
这时候船只左右摇晃得厉害,向左一扎,舀起半面水,水浪一丈多高;向右一斜,舀起半面水,将我们从头到脚灌个透湿。海水齁咸流进嘴里,用手怎么抹也来不及。我心忖这下完了。但大家眼睛瞪到头顶,没有一絲懈怠。船长一边死死把稳舵,一边喊我:“小王!你什么也不要干,把大桅上的绳子周身缠一道,掐住绳子头,别打死结……”我点点头,照做。
这艘船落篷后,只能靠一台22马力柴油机冒出黑烟“嘣嘣”吼叫。船长一点点将船头向左移,时刻都有翻覆的危险。但人心出奇地齐,船长的号令比圣旨都好使。我们的船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矫正航向,终于又返回了海洋岛……
还有一次一艘机帆船在海上航行时遇到了风浪海,老船长是长海县人,打小就使船。夜雨如瓢泼一样,狂风如张开大口的巨兽。船迎风落篷,靠一台22马力柴油机顶了半夜,船在原地几乎没怎么挪窝。海上伸手不见五指,偶尔借雷电光亮大家互相看一下表情。大家累得精疲力尽。船长掌舵的胳膊已在颤抖,双手已经发麻。大家意识到大限要来了,都泪流如雨。船长低声说:“轮流回舱吧,把新衣服都穿好……”有个年轻石姓船员闻言放声大哭:“妈呀!再也见不到妈了……”
大家穿好新衣后,惟独船长没穿,手没离舵。折腾了差不多一夜,这一夜大浪中的小船却奇迹般地迎来了风停。
脱险后回到港口,大家竟笑起来,把石姓船员“再可见不到妈了”这句话竟当成了笑谈。没一人经过这次生死考验而申请调离工作,依然战风斗浪在海上。
这就是那一代港务处人。
庄河新老港进入全盛时期和两个人有关,一个是*总支书记宫鹏令,一个是副主任王锡禄。60年代初,庄河港务处差不多有职工船员余人,年年亏损。宫鹏令走马上任后,支部书记兼主任,以身作则,上下班骑个自行车,风雨不误。首先培养技术典型谭守传,搞技术革新,为老港创造了四台土吊,为新港创造了两台比土吊大有长进的起重机吊车。使老港一直依靠人工装卸的局面开始改变。港口不再压船,呑吐量、周转量成倍增长。
年新港建成交付港务处使用后,宫鹏令发动从大连港组织部长任上下乡的五七战士王锡禄的作用,从大连港无偿调拨塔式吊车、鹰嘴吊七台。并从大连港调来了一个管理人才孟宪义,负责吊车吊装、保养、场地货物堆放和港口工人管理,使新港面貌一新,飞速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庄河县港务处被上级部门评为“大庆式企业”,市、省、交通部先进单位,成为庄河交通运输和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年8月,经大连市*府批准,在打拉腰港东米处建专用客运码头一处,年10月开工,年12月竣工,总投资万元,使出入石、王两岛的旅客集中于此,客运量大增,实现了客运量的集中转移。
年9月,《庄河县新港工程建议书》(新港,指要新建的打拉腰港)获大连市计委批复,庄河市*府将目光移向打拉腰将*石。投资5亿元建成号至号泊位,并建成黑岛电厂泊位四个。至此,庄河老港新港逐渐成为历史。6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庄河县港务处被解体。老港新港被淘汰,成了来往渔船的临时栖息地。
9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诞生,庄河市*府规划确立了大连新兴产业经济区、大连循环产业经济区和辽宁海洋产业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决定“以港兴市、港城联动、产城融合”,加快千万吨级港口建设,打造一流开放口岸,年10月率先启动了总投资为11、4亿元的号至4号等4个泊位的建设工作。并有7个生产性泊位和3个陆岛客货运泊位在建和投入使用。建成来往石、王两岛航线一条,有客船1艘,客货滚装船5艘,全年客运量约四十五万人左右。并建成平米的新客运站和6、16万平米的庄河港一期冷库工程。同时将*石作业区还拥有露天货物堆场80万平米,统归大连*海港务有限公司管理,现有职工名,每年交税费万左右,为国企。
到年,港口吞吐量已经上升到万吨,主要航线远达福建、浙江、丹东。并为黑岛海上风力发电提供了廉价的海上运力,其有些大宗物件非将*石万吨深水码头不可承载。为活跃庄河海上运输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庄河腹地经济的发展。
本文承田明壮、冷俊林、隋红*、张学忠等同志和大连*海港务有限公司部分领导大力协助,在此一并鸣谢!
作者简介
王嗣元:笔名溪泓,男,年生,中共*员,大专文化。庄河公安局退休民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大连市儒学学会员,大连市诗词学会员,庄河市诗词学会会员,庄河市作家协会会员,《庄河记忆》编委。作品散见于《人民公安报》《辽宁日报》《大连日报》《海燕》《冰峪》《庄河报》《庄河之窗》《庄河记忆》。著有小说诗歌散文集《月色下的英那河》和散文、诗词、研《易》心得和考据心得《远逝的乡痛》。
本文来自“天南地北庄河人”(ID:TNDB-zhuangheren)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