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清末民初,100年前江苏连云港生活场景,
TUhjnbcbe - 2023/8/7 20:14: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是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清雍正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当时的连云港被划定为海州直隶州,辖区包括:赣榆、沭阳二县,脱离淮安府管辖,相当于今连云港区、赣榆县、东海县、沭阳县、灌云县、灌南县、响水县。管辖区域比现在的连云港几乎大一倍。

以下图片是年的海州直隶州的场景,看到这些照片,让我们再一次重温了历史。由于照相机在当时是非常昂贵的,一般人家根本买不起,照一次相也是很奢侈的,所以这些老照片拍摄者是当时来连云港传教的教士。照片展现出来的几乎都与传教士的生活有关。

照片一(挑柴的人)

照片一(挑柴的人):

一挑柴草的男子站在路边远望,似乎在等什么人,旁边有一简陋的茶摊,茶摊旁边是一座石头房子,圆形的窗户,拱门,全部是石头垒起来的,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门为何开在屋脊的一端,靠近房子旁边有一牌楼,说明附近有村庄。

照片中男子衣服单薄,天气温度应该在20度以上,树叶也是比较茂盛,初步判断当时的季节大概是初秋夏末。

这张照片似乎是无意中拍摄的,建筑、人物、场景没什么亮点。

照片二(教堂门口)

照片二(教堂门口):

图中建筑据说是教堂,之前是寺庙,后改成临时教堂,从正面看,这座建筑好像全部是木制的。门前左边站着一个中国人,右边站着的是一个洋*子,高鼻子,皮肤很白,洋*子身穿中式服装,中国同胞面对镜头明显拘谨,洋*子似乎不屑一顾,目光斜视镜头。洋*子站姿笔挺,我们的同胞腿部弯曲,身体单薄,充分说明二人从事的职业不同。

教堂门前是不规整的石头铺成的地面,坑坑洼洼。

照片三(刘家顶许姓人家)

照片三(刘家顶许姓人家):

刘家顶,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化路附近,这是刘家顶(地名)姓许的两户人家,右边男的是主日学校教师。(主日学校于是又名星期日学校。是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

左边手里拿着水烟斗的是洋人的私人老师,穿着打扮明显比右边男的精致一些,从面相来看,二者似乎是兄弟,面对镜头,二人十分开心,而他们的孩子和妻子却显得生涩怕人。

右面墙上有一个洞,用来祭拜的神龛,中间大门上有一对铁环。

因为大人小孩穿的都是厚厚的棉服,当时的季节应该是冬季。

照片(采石场)

照片四(采石场):

这是采石场的场景,主日学校的两位教师来采石场参观,采石场的工人衣服破破烂烂,打着补丁,主日学校的教师穿得非常体面。

照片中有两个工人压根就没看照相机镜头,估计是不愿意,其余四个工人和主日学校教师配合着摄影师眼睛直视着镜头。

照片五(正在干活的木匠)

照片五(正在干活的木匠):

照片中有6个工人在干活,干活的地方是传教士的后院,其中四个工人分成两组在锯木板,有两个工人似乎在修理工具,这些木板将被用来制作地板、窗户、椅子长凳、床等。

二人拉大锯目前在农村一些地区还在使用,照片中,木板被固定,一个人在地上,一个人在半空中,你来我往,尽管使用的是简单的工具,却充分体验了中国人民的劳动智慧。

照片六(传教士孩子的保姆)

照片六(传教士孩子的保姆):

照片中有两个正在干着针线活的妇女,还有四个正在玩耍的传教士孩子,这两名中国女同胞应该是传教士雇来的保姆,负责照看教士的孩子。

此时是冬天,大人、孩子们穿着厚厚的衣服,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旁边有一棵树,叶子掉光。

照片七(传教士的孩子们)

照片七(传教士的孩子们):

照片中五个洋娃娃晒太阳,天气很寒冷,孩子们个个缩着脑袋,三个孩子穿着中式的棉长袍,两个孩子穿着西式大衣。

照片最反差的地方是左边第一个孩子,右边第一个孩子好像在瞌睡,又好像是做错了事低头不语,中间三个孩子,右边第二个孩子好像讲故事,另两个孩子听的入了神。

照片八(地主家的少爷)

照片八(地主家的少爷):

照片中两个中国少年,年龄也就十五六岁样子,穿着干干净净,很体面,没发现补丁,一看就是有钱人家少爷,左边那个男孩好像电影中地主家的恶少。

二人面带笑容,神情放松,看来照过几次相了,所以不拘谨,左边的公子哥盯着照相机镜头,嘴里好像在咕囔:你他妈好美好啊!右边的阔少笑眯眯的,好像沉浸在美好的回忆中。

二人背后是一座砖瓦楼,据说是教会建筑,从门廊来看,中西合璧,不是传统中国建筑风格。

照片九(垒墙头)

照片九(垒墙头):

这是工人们在垒墙头,地上到处都是碎石块,房子好像是土坯房,非常低矮。房子是马路,因为有行人通过,画面中,总共有9个人,其中有两个人穿着长袍马褂特别显眼,从穿衣来看,明显看出二人生活属于富人阶层。

干活的人停下手中活,眼光投向穿着白色长袍的男子,此人要么是外地人,要么就是本地特别有地位的人,因为工人们看着他很吃惊,可能穿着白色长袍的很少见,能穿这样衣服的人绝不是等闲之辈。

照片十(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

照片十(穿着新衣服的孩子们):

这是主日学校的几名学生,主日学校又名星期日学校。这是英、美诸国在星期日为在工厂做工的青少年进行宗教教育和识字教育的免费学校。兴起于18世纪末,盛行于19世纪上半期。

按照传统,只有过年或者重大节日、喜庆日子穿着新衣服,大概是过年了,孩子们都穿上新衣服,从孩子们穿衣以及他们的神态来看,她们也是属于有钱人家的孩子。要不然,即便是过年,穷人家的孩子也未必有新衣服穿。

最左边的孩子看着镜头好像很惊恐,一只手护着脑袋,其她四个孩子笑容可掬,非常纯真。

照片十一(三寸金莲开会)

照片十一(三寸金莲开会):

照片中间是一个老妇人,背后是一个洋婆子,很漂亮。其余七人都是年轻的女子,老妇人显得很威严,洋婆子低下头,脸上带着笑容,似乎在和老妇人说着什么。

照片中,有的人庄严,有的人微笑,有的人紧缩双眉,有的人不为所动,从她们穿着来看,衣服都很干净,应该是大户人家。

当时还是大清朝,所以清一色的三寸金莲,洋婆子除外。

照片十二(破烂的帆船)

照片十二(破烂的帆船):

连云港建城有年的历史,海州因濒临大海,故而得名,照片中两艘帆船,一艘小,一艘大,帆显然已经很破烂了。这到底是打渔船,还是运输船,没人知道。

照片十三(推盐车的小哥)

照片十三(推盐车的小哥):

这是运盐的推车,连云港自古出海盐,即便是现在,连云港的盐场依然存在。小推车上的盐袋似乎很重,推车手绷紧双臂,眼神望着前方,看得出来,推车手体格强壮,要不然无法驾驭大几百斤的推车。

照片中的小推车,年以前,在连云港农村还很常见,随着机械化作业推广,小推车退出了历史舞台,很难再看见它的身影了。

年的照片,距今已有年的历史,即便是上述照片中最小的孩子,也有岁了,通常来说很难活得那么久。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这些人都已作古,也只有这些照片诉说着那一段往事。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末民初,100年前江苏连云港生活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