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老宜昌的美食记忆之十
TUhjnbcbe - 2023/6/27 22:27:00
北京专科雀斑医院 http://pf.39.net/bdfyy/dbfzl/211210/10057595.html

“文庙烧饼”的三国韵味

文/向东,胡立洪(国家级大师)

现在宜昌市面上有不少襄阳、荆沙小贩来烤卖烧饼,味分葱花、原味、麻辣、怪味、甜味、牛肉、猪肉、梅干菜扣肉等,这种烧饼皮簿焦香,吸引了大批的少男俊女,尤其是放学后的中小学生,在宜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购买率。大家都夸这烤烧饼好,襄阳荆沙亦称此饼为“锅魁”,意喻此烧饼为炕饼之王,锅中之魁。稍有点年纪的老宜昌人可不认这个理,他们常常会充满无限甜蜜地回忆说:“锅盔称什么魁?一张干枯壳壳,毫无纯正的麦面清香……若要显摆炕烧饼,只有我们老宜昌文庙坝(原学院街小学)门口,金驼子炕的烧饼,一圈盘一圈,大半寸厚,外壳焦*显酽红,内酿软香净白,个个又大又厚敦,又饱肚子,那才叫小南门赶鸭子下河,呱呱叫的好烧饼哩!”

记得儿时,上世纪五十年代,每天天刚麻麻亮,随着学院街河口小南门拖大木桶板车收粪人的第一声“喂一一泼!喂一一泼!”吆喝,小榔头敲挖出的倒垃圾声音,学校门口金驼子的烧饼店就热闹开了,贴有“金”字串串油纸两筐吊灯下,炕桶里木炭火已燃,扑闪扑闪透映出红光,红光中金驼子不时用面棍擀展面饼,不时用面棍敲击面案,又不时用酱糖油水涂抹饼胚,将饼胚撒芝麻醮水,贴入炕桶……着擀饼胚敲面案的敲击声,快慢节奏不同,声音大小也不一样,时而高亢清脆鲜明,时而低冗如诉如思,就像一首优美的打击乐曲在老街穿窗入户,在学校寂静的操场上空飘飘移移……

学生们听着金驼子烧饼店擀面棍敲击的清脆声咽,起床穿衣,嗽口上学;大人们和小南门、大南门、中水门码头走木帆船的四川人,湖广人,夏江人,则闻着那刚出炉烧饼泛出的新麦清香,饼上艺麻烤熟的浓浓油香和烧饼上刷涂果汁蜂糖酱水的焦甜香的召唤,赶早来先购金驼子烧饼。

当年,走船人买金驼子烧饼不兴用篮子提,不兴烧箕端,也不兴用布袋装,而时兴用青竹篾条穿,一根长篾可穿20个。这样既透气,又不易发霉,且好收捡,背上船。家长一买就是三,四串,就像过去生意人背铜钱串一样,分搭在肩上,实惠稳妥又吉祥。

这烧饼一可为饭不需菜,二可烤煎佐酒。长途行船艄公们都说,宜昌沿线炕烧饼的铺子虽不少,但只有宜昌文庙金驼子独一家烧饼做得巧,不仅面好,又肯下功夫揉面,所以口感好,隔三四天冷吃不发硬,总是软香泡松的,是当年川江行船人最便宜,最实惠的口粮,所以常年累,金驼子烧饼店一直成了行船人好口碑的干粮补充站。

金驼子烧饼不仅生意俏,当年学院老街还流传着不少关于金驼子的俏皮故事。别看金驼子本人长得肩宽背微驼,其貌也很不扬,特别招人显眼的酒糟鼻子下,配着两片又厚又宽的大嘴唇,开口两排参差不齐的苞谷大牙呲翘裂缝,扁平的大脸长日在炭火的炙烤下,时时泛着酒醉的潮红,可他的老婆却是个有名的青滩姐泄滩妹,往饼店灶前一站,人见人醉,格外亮眼,这在人们的热传中,给金驼子烧饼又平添了几分新卖点。

金驼子本人虽然烧饼大个的字,识不了一烧箕,可他卖烧饼的规矩,不成文的条款还真不少:因为饼店紧靠学院街小学大门口,他常说:“我金驼子烧饼是托了文庙坝孔老夫子的福,才生意兴隆,我炕的烧饼要首先满足优先上学的娃儿们,”所以早晨上学的时间段,他只炕中小烧饼,当时只卖小学生一份.两分钱一个,从不卖十个以上的大买主。

别看金驼子夫妇都是近半百之人,虽膝下无一儿半女,可他俩的孙儿孙女却多得很,数不清,常围着他“驼爷爷”,“烧饼爷爷”,“金爷爷”叫不停。他常遇家境贫寒的孩子无钱过早,金驼子爷爷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逢年节,特别到学校期中,期末考试时,金驼子夫妇总是记得免费给这些穷孩子硬塞几个烧饼,让他们吃饱了上考场……若干年后,不少孩子回忆校园往事,都提起金爷爷送烧饼。驼背爷爷虽然撑不起一片天,却给一些穷孩们遮起了一手阴凉。

金驼子烧饼最旺的季节是每年清明三月,当年老宜昌时兴上坟“赶堆子”,稍宽裕点的人家上坟都要挑食盒子,蒸格,要准备丰盛的腊肉,腊鱼,卤鸡,卤鸭,卤猪头肉,炸春卷,备凉面,先祭祀祖先,然后席地而围喝酒进餐。大户人家多可摆七,八桌。亲戚六眷则要备香纸蜡烛,提烧饼油条,馒头赶来一起野餐,此为上坟赶堆子。于此坟上野餐,叫花子,流浪人亦可不请只要到坟前磕两头,都可以入座大吃海喝,此习可延续十天左右。

赶堆子就是当时城镇人一种郊游的野餐放松。到这时段,冷而不硬的金驼子烧饼,既可作盛凉面的碗,又可当装菜的碟,特别受欢迎,所以,此季节内,金驼子烧饼至少要提前半个月订货,才能买到,当时上坟人能提一串金驼子烧饼,是很体面的事。穷苦人家挑不起食盒蒸格子,能在祖坟前摆两金驼子烧饼,已是很尽心的,活人亡人皆大欢喜。

金驼子烧饼俏,俏婆娘回青滩探爹妈,他一个人守饼店亦从不歇业,可抗美援朝时,部分援朝部队集结在宜昌码头转轮船,沿江街道烧茶卤鸡蛋欢送,金驼子夫妇硬是歇业不熄火了个把星期,赶制最好做烧饼送亲人 ,在宜昌老城传为美谈。

货比三家不上当,金驼子烧饼的确好吃,他在烤烤之上确有他与众不同的过人之处:他一直恪守老面发酵,他案下有三口大发酵缸,他每天铁定半夜起床接面,再睡个把时辰回头觉,天麻麻亮就开门现烤现卖,金师傅用面刀切出一团面,即抒臂左揽右围,上压下捧,拍拍打打,直揉得面团光光滑滑,油亮可鉴,方搓展成长条、然后左手捏面条,右手扯面剂,他眼不看,随手揪成四排二十个均匀的小面剂,每个净重二两,十有八九不差一钱。

最精彩的是他用小面棍将小面剂逐一擀展成二寸宽尺长的面片,油光炫亮的小面棒在右手上下翻飞,前后展拓,不时在面案上单敲,连击,翻胚拖长,声响时高时低,时缓时急,然后在面片上分层刷葱油香粉,逐一折叠卷成面卷,稍饧一会后,用面棍擀展成三寸直径圆饼胚,再涮祖传秘制酱糖水,撒芝麻即用手蘸水,贴入烤桶烘烤。待饼烤得焦*,层纹亮红即熟。趁热吃咬一口,热气一冒、立时葱香,五香香,芝麻香,面香夹着一股特殊的焦糖酱香扑鼻,直透脑腔,金驼子烧饼外壳分层,层层若虎纹焦*酽红交错,不显十分酥脆,偏焦香软香绵长。

站在金驼子饼店侯卖烧饼的常客们常说:吃肉不如喝汤,喝汤不如闻香!这金驼子烧饼嘛,那真是,吃饼不如闻香,闻香不如捧场!

候饼看金驼子做饼,他一连串的擀饼动作,简直就是看一场不要门票的优美舞蹈加魔术表演,让人眼花缭乱,金驼子的面棍敲击声融入了时代变迁的浪涛声,融入了炕饼人世代举步维艰,偏吆喝奋进的号子声,敲得人心鼓动,热血沸腾。

吃金驼子烧饼,地道的宜昌老饕还有两绝招:第一,用金驼子烧饼炒川味回锅肉。先将水煮断生的五花肉切大薄片煸炒成卷边叶状,下宜昌人自晒豆瓣炒出红油,将入味肉片扒至锅边,利用锅中余油将切成条状的金驼子烧饼炕焦,最后下青蒜苗混炒起锅。此菜肉片糯绵,饼块焦香,焦饼满满浸透了回锅肉的猪油酱汁,吃炒饼较吃肉片其美味有过之而无不及,下酒送饭皆宜,是老宜昌小家别院的一道传家美食。

第二,用金驼子烧饼伴侣大南门河边的“宜昌红油小面”,本身焦香满口的金驼子烧饼,融入了红油小面鲜汤的卤香麻辣,锦上添花,一乾一湿相得益彰,与吃红油小面泡油条胜过吃牛肉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且多了一味厚实的原麦清香和焦饼的焦香。

人们夸金驼子烧饼是老宜昌小吃一绝,面棍敲得响,大名响传四里八乡,饼上芝麻烤得香,香召四海八方来客。金驼子听言,总是使劲直直驼背,耸耸宽肩,美滋滋地说:“我金驼子烧饼之所以象我的驼子背一样,跌倒街上两头翘,不光托了孔老夫子文庙福,更托了刘备,刘先帝金口御封的吉言啊!”

金驼子下午稍闲无不忙时,总是乐呵呵地对人侃:我爷爷的太爷爷祖辈都是湖北襄阳人,听老辈人讲,我们老金家祖宗早在三国纷争年代就有人炕烧饼!老祖宗炕烧饼是用面棍敲案板,饼上撒芝麻,这还是刘先帝出的招例。讲到此,他总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百讲不厌。

三国纷争初、刘备跃马檀溪脱险后,一路昏沉沉,愰惚惚,信马由缰一直往古南漳(襄阳)方向走去。

天黑时,竟走到了司马徽先生家院中,刘备早闻司马徽精通奇门,经学,时人称水镜先生。两人见面开言投缘,相见恨晚,前三皇后五帝一直谈到鸡叫头遍,水镜先生方安置刘备安息,竟忘了安排刘备用?。

刘备檀溪跃马脱险,一路逃奔己两顿没吃饭了,此时肚子饿得咕咕叫,却又死爱面子活受罪,不好意思求水镜先生备饭。

刘备躺在床上,饿得肚皮紧贴脊骨,苦苦煎熬到四更天,闻到院外飘来阵阵炕饼焦香,逗得肚内馋虫更加乱窜,刘备实在熬不住了,厚着脸皮向袁家打听,何处有卖饼充饥。

院家昏昏乎乎,含含糊糊东指西划一番,教刘备穿街过巷,拐弯抹角,有飘香处即是饼铺。

刘备人生地疏,七穿八拐,只寻得心烦意燥,寻得累汗,饿汗,满身滿头大汗,寻了半柱香功夫,方循香寻到一家饼舖。刘备囫囵吞枣,一口气连吃了三个饼,方停下嘴来对饼店人埋汰道:“你们这家饼店真难找!害我转了七个弯八个拐,穿街过巷到处闻饼香才寻到,你们不象卖麦芽糖的一路上敲小锣,闻声就可以寻得到卖糖四处转的糖担子。如果你们做烧饼的,揉面把面团啪啪拍响奌,擀饼把面棍多敲几下,敲响点,亦省得外乡人少跑多少冤枉路啊……”刘备讲得炕饼人连连点头。

后来,刘备在成都称帝当了天子。这说话人无意,听话人却有心,这炕烧饼人搬出刘先帝当年卖烧饼的轶闻耒,向刘皇叔靠近乎,献殷切,所以从刘备马跃檀溪始至今,卖烧饼的人都喜欢把面棍敲得山响,而且一声比一声声悦,寻根索源这是刘先帝为烧饼人支的良招啊!

再说刘备那夜买到烧饼后,狼吞虎咽,顾不得嘴角掉渣落屑,地上的蚂蚁都闻香爬来……

刘备当时虽落唯,但命中注定他是真命天子,这是天机不可泄。这凡夫俗子不晓得、可蚂蚁能遭人先知地震水灾,它们当然先知刘备是人中龙凤,将来是要坐天下的。

蚂蚁都成群结队爬来亲近亲近刘备、在刘备脚下爬来爬去,磕头纳拜、爬到刘备胡子上打秋跹,爬到刘备腋下闻闻嗅嗅,想同未来皇上套近乎,指望向刘备讨讨封,也好将来投胎变人。

刘备心慈,以为蚂蚁和自己一样是肚子饿了,闻香未寻食的,就喃喃低语道:“小东西们,那间擀面棍敲得嘭嘭响的饼铺有吃的,快去!”

蚂蚁们以为皇上亲口御言指令它们去饼铺,便纷纷争先恐后向面铺爬去,爬进了屋,爬上了面板……

擀面饼人一看,不得了!连忙又是拍,又是吹,又是用面棍敲赶蚂蚁。结果,这些小蚂蚁都被拍吹,敲打粘到了刷过酱糖水的饼胚上,爬不动了,溜不脱了,怎么办?炕饼人撿呀,揀呀,摘呀,总揀撿不尽小蚂蚁!炕烧饼人早晨时间紧,没有功夫来撿揀蚂蚁,他们转念一想,市上有烤猪,烤鸭,烤羊,烤魚,蝗虫、蚕茧.知了也能烤了吃,而且很美味。这烤蚂蚁大概一吃无大害,于是就索性不揀了,直接投炉烤起来……

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粘有蚂蚁的烧饼烤出来,皆点点焦*,进口竟异常焦香,较往日更受欢迎。

饼铺阴差阳错因错得福,竟想再做粘蚂蚁的烧饼,可这种事乃可遇而不可求,更不能形成生产链。烤饼人就想到了用芝麻代替蚂蚁。

从此,炕烧饼撒芝麻的习俗沿袭至今。所以,炕烧饼人说,炕烧饼撒芝麻是刘先帝指点开创的,不无道理。

非是老宜昌人怀古念旧排外,文庙金驼子烧饼确有它独特的魅力,人吃五谷杂粮,总是会在体内形成一种熟稔,这种饮食的胃口味道,久经岁月,人心向老,虽然没了当年吃烧饼的童趣,但孔夫子文庙烧饼在老饕的记忆里,总是弥漫着南方临江小城的书香和清明时节老人老事的人情冷暖,三国古战场的烽火硝烟韵味。

烧饼作为老宜昌老人儿时的美食,在今天青年人视线里越来越罕见了,但它在宜昌饮食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饕们旧事重提,能为宜昌“九拐巷”等复古新建提供点感性认知,足矣。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宜昌的美食记忆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