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独自在桑给巴尔的石头城闲逛。
原本和我一起的同伴,不到半分钟就走散。只因我一见老城、老街、老房子、老物件就走不动道。我一头扎进一间百年老店,还遇到位爱唠嗑的老爷爷。他高鼻深目,看人时眼睛有着童稚般的专注,年轻时肯定也是帅哥呢。关键是,老爷爷会说几句中文,是他先“招惹”的我。
石头城是一个城中城
桑给巴尔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中的海岛部分,由三个大岛和一系列小岛组成的群岛。坦桑尼亚就是由坦葛尼喀和桑给巴尔两个原本独立的国家联合而成的。桑给巴尔有自己的总统,也是坦桑尼亚的国家副总统。首府设在桑给巴尔岛上的桑给巴尔市,我们从海峡对岸的达累斯萨拉姆飞过来,下飞机仍然要填写入境单,像到另一个国家一样。
桑给巴尔市的西海岸,也就是对着非洲大陆的那一边,有一座“石头城”,是桑给巴尔首府的老城区。呈三角形布局,面积约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几万吧。大多数建筑建于19世纪,是用他们那特有的珊瑚石建造,二百年的老房子,依然结实。
白亮亮的楼房,在湛蓝的大海之滨,焕发着热带国家特有的慵懒之美。
这些古老的房子保存完好,外貌古朴,连门窗都是原来的木作。而内里则翻修一新,但是木地板可用的仍然在用,老地砖可留的仍然保留。进驻了我喜欢的希尔顿逸林、凯悦等酒店,还有许许多多颇有情调的酒吧、咖啡馆、书店等等,总之充满了浓郁的度假休闲气息。
徜徉在曲曲折折又幽深的老巷子里,真心感觉时光都凝滞了。
城内,有被无数条狭窄的街道和小巷,最狭窄的地方,隔街的两个阳台可用伸手相握。街道两旁的小店,大多是印巴商人所开,既有百货店、水果店、食品店、咖啡馆、服装店、珠宝首饰店。而忽然出现的这家手工木器店,倒是绝无仅有。所以,忍不住走了进去。
闻名于世的“桑给巴尔门”
一进店里,就被墙上挂满的桑给巴尔门吸引。各色各样,琳琅满目。
我之前做了功课,知道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桑给巴尔门”的模型。实物的桑给巴尔门满街都有,随处可见。是用当地产的菠萝蜜树或从非洲大陆和印度进口的柚木等硬质木料做成。高大、厚重,每扇门都有尖尖的门钉。与我国古代城门或衙门大门上的那种圆厚烧饼型的门钉不同,桑给巴尔门的门钉必须是尖尖的,用以抵挡野兽的冲击。
桑给巴尔门被视为“国粹”,是桑给巴尔的象征,到处都有与之有关的纪念品在售,最常见就是冰箱贴。桑给巴尔门的模型则成为伴手礼和纪念品的最佳选择。
在桑给巴尔博物馆,有一扇造于年的大门。据说是石头城最古老的大门,展现了17世纪的风尚。就是说,当初建造房屋的主人为了同邻居攀比,极力渲染、粉饰他们的住宅。
而那些厚重大门上的雕刻更是林林总总,充满了阿拉伯、波斯、印巴、欧陆等各种风格的杂糅。博物馆有统计,这些手工雕刻艺术品可达多种,鲜明地体现了当时那种奢靡的攀比风气。对呀,说的没错啊,早期这个城的居民就是原道而来的生意人。
“石头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纪。乘着独桅帆船的阿拉伯商人,借着印度洋季风到这儿经商。有人定居下来,与土著居民通婚,产生了斯瓦希里文化,形成了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等国的官方语言。而桑给巴尔语音是斯瓦西里语的标准音!这是我们旅行团顾问,斯瓦西里语专家李坤若楠老师说的。
而这间木作店的主人,82岁的老爷爷说,是他的父亲在年开的。当时只是个沿街的作坊,而如今变成了店。他也与时俱进,从原来的实用型产品向现在的旅游纪念品转型。
多灾多难的城市历史
桑给巴尔石头城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幸好它是石头的,经历过那么多入侵与殖民的蹂躏,仍坚硬顽强地屹立在印度洋上。成为“世界遗产”,被联合国列入“世界个最重要的城市”清单。
历史学家考证,12世纪,石头城曾是一个穆斯林小国的首都,这个小国在我国宋代典籍中称为“层拔国”。
继8世纪阿拉伯人之后,波斯商人也陆续来到,带来了伊斯兰教。漫步街头,大大小小或华丽或古朴的清真寺,据说有51座之多,构成了石头城独特的斑斓风景。商业繁盛时代,这里是印度洋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再之后,就是印度等南亚商人来到。老爷爷是缅甸后裔,他的祖上大概就是这一时期到来的吧。他独自打理,没有学徒,手工制作。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入侵桑给巴尔,年后,阿曼阿拉伯人将其赶走,建立苏丹王国,留下了保存完好的苏丹王宫,开辟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葡萄牙人曾同阿曼阿拉伯人在石头城交火,我们见到的锈迹斑斑的大炮,应该是那个时候的遗物。
“城头变幻大王旗”。后来,非洲东海岸沦为德国殖民地,再之后又沦为英国的“保护国”,直到年宣告独立。石头城的建筑式样多变,风格迥异。光宗教建筑,除了清真寺外,还有基督教堂、天主教堂、印度庙等,几乎可以说是集宗教建筑之大全。
真真切切,每块石头,每栋房子,都不简单,都标满了历史的符号!如果能把这些迷宫般曲折的老街逛遍,细细品味这个石头城的人文内涵,真心需要再来一次,小住些时日的。
每个老人,每个老店,都是一个故事。
如果有缘再来桑给巴尔,希望老爷爷还在,再跟他好好唠嗑,也好好了解这个石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