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鬼当家》这部电影,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具体内容不赘述,艺术作品当然是可以有夸张成分的。
前几日在网上看到一条信息,很震惊!荷兰的一群十几岁的孩子,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读书,假期的时候,驾着一艘帆船横渡大西洋,回到在荷兰的家,成功了!并且他们的父母采取的是一种支持和鼓励的态度。
俺娃
这种事在中国是无法想像的!现在的孩子,在父母和祖辈的眼里都是宝贝,顶在头上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喽。小学快毕业了,连碗都不会刷,初中住校了,攒了一堆的臭袜子,还得带回来交给父母洗。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及祖辈还在心甘情愿的,为他们打理好生活中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完成的力所能及的琐事。给出的理由是:孩子学习忙,作业多,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了;况且他们也不会干活,毛手毛脚的!经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是:他们毕竟还是孩子!
俺娃蒸的花馍
我想说,你们不是在爱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一个个“巨婴”就此诞生!
中国的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信奉的是耕读传家。孩子小的时候,就会让他们陆续学着从事一些农事活动,我们在一些诗词里就可以看到,比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里写道: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老大老二年龄稍长,已经能够从事一些对体力和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农活,或给家里添置一些家什物件了。我们看这个小家伙,虽然很调皮,还很贪吃,但他是在自己玩耍,自己弄东西吃。
如果是现在的娃娃,多半是会被抱在怀里,把洗干净的、剥好的、放在保鲜盒里的零食喂进孩子的嘴里。在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一首诗中有这样两句:小童一棹舟如叶,独自编阑鸭阵归。小孩子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用来赶鸭子的叫做“编阑”的工具,并且这些鸭子,在小孩子长时间的训练下,回家的时候已经形成一定的“阵型”了,搁到现在,估计小朋友们可能会以为鸭子是圈养的,或者只出现在烤鸭店里吧?!
白居易在《观刈麦》中写道: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描写的是在收割小麦的农忙时节,一家四口各司其职的劳动场面。连一个小孩子都没闲着,也在帮忙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放到现在,就不是“童稚携壶浆”了,估计就是大人给童稚携壶浆了,还要亲手递到嘴边:乖宝宝,慢慢喝,别呛着,别烫着……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的父母是最负责任的父母,同时也是最不知道怎么负责任的父母!中国的父母是最爱孩子的父母,同时也是最不知道怎样去爱孩子的父母!
温室里的花儿会早凋的!
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只是个“巨婴”,您还多少应该感觉到一点点庆幸,懵圈了吧?别着急,接着往下看……
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在法庭上,为她早已成年的、犯了罪的儿子,向法官求情:少判几年吧,他毕竟还是个孩子!
我震惊了!只感觉到这个母亲可怜、可悲、可叹,还有些许可恨!在这位母亲的眼里,他永远是个孩子,那么在世人眼里和法律的面前呢????她应该仔细想想,她的孩子是怎么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我来告诉大家极有可能的原因吧:从小到大,这个“孩子”的一切估计是被“承包”了,甭管他做不做,做什么,怎么做,这个当娘的都会拿“他毕竟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来宽慰自己,原谅孩子。殊不知,就是这句话把他给坑了!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呀!随着那一声清脆的枪响,估计孙*果他那个手眼通天的老娘和后爹现在应该明白这句话了吧?!
有人说:一屋不扫,照样可以横扫天下!歇了吧,您呐!那是指凤毛麟角的、出类拔萃的人物,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姑且不奢谈“横扫天下”,更没有必要唱什么“让孩子成为接班人”这样的高调,但您最起码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对社会有用的,而不是成为社会负担、甚至危害社会的人吧?!那就让他们从“打扫一屋”开始,早点儿当家吧!别再总把“他们毕竟还是个孩子”这句话挂在嘴边了——估计孩子们都听烦了!
这篇文章用了两个“震惊”,您想要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自己掂量着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