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东坡三访陡门本觉寺 [复制链接]

1#

清风

大文豪苏东坡,在出任杭州通判期间,曾三次到访大运河畔的陡门本觉寺,并留有三首诗作。

后人为缅怀、纪念先生,在寺内专门设立了“三过堂”、东坡祠、东坡画像。历代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拜谒、凭吊,成为古时嘉兴的一方名胜。

本觉寺,原名:报本禅院,始建于唐大中十年(年),距隋炀帝贯通南北运河多年。

寺院位于京杭大运河嘉兴秀洲段新塍塘、濮院港交会处的陡门东北侧万寿山自然村的内河旁,南临运河。

苏东坡第一次到访本觉寺,是北宋熙宁五年(年)。其“自请离京”赴任杭州通判,途径嘉兴时,得知运河畔陡门“报本禅院”文长老方丈,系其蜀地老乡,乃拜访。苏东坡与文长老,汲泉煮茶,叙乡情、谈道义、论佛禅,相见恨晚。临别苏东坡赠诗一首: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与题诗满浙东。

苏东坡二访本觉寺,是宋熙宁六年(年)十一月。其赴常州赈饥,路过陡门,已是半夜。未曾想,文长老卧病在床,消瘦不堪,苏东坡欲言又止,长老淡淡一笑。临别,苏东坡又赠诗一首:

愁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士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唯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苏东坡三访本觉寺,是熙宁七年(年)五月。苏东坡从常州赈饥回杭州,途径陡门,入院三访,得知文长老已病亡。作《过永乐文长老已卒》诗: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见惯浑无泪,乡井难忘尚有心。

欲自钱塘访圆泽,葛洪川畔待秋深。

南宋庆元元年(年),报本禅院住持、蜀僧本觉在礼部尚书杨汝明家得到苏东坡第三诗,遂集帖字,同前二首一并刻于石。淳祐年间,禅院改名:本觉寺。

南宋嘉定十七年(年)僧元澄在寺内建“三过堂”,嵌苏轼诗碑于壁。

本觉寺、三过堂,几经历代高僧执掌、住持,元朝时期已建有大悲阁、万佛阁和千手观音像,规模宏大,为浙西之最。明清之前,达到鼎盛,有殿宇僧寮五千零四十八间,占地百亩,僧侣千指,香火鼎盛。

明宣德七年(年),僧志嵩在本觉寺左右建起两座石塔,并建山门,上挂匾曰:“万寿山“。

故寺所处地名为:万寿山。

本觉寺、三过堂历代都有修茸,据光绪《嘉兴府志》记载:

明嘉靖丙申(年),郡守郑钢重修三过堂。

明万历甲申(年),嘉兴郡守龚勉重修三过堂,堂内建东坡祠,立东坡画像石,以祀苏公。

清乾隆二十五年(年),寺僧重修本觉寺。两年后,乾隆赐本觉寺匾额。

清嘉庆二年(年),杭嘉湖道秦瀛、知府伊汤安捐俸重建三过堂。

明万历年间“重修三过堂祭”,有碑文:

“龚勉重修三过堂祭东坡先生次原韵三首诗并序三过堂在槜李本觉寺因东坡先生三访文僧而名也堂故有先生诗三首刻之石……”

清嘉庆年间“重建三过堂记”。

作记者有冯浩、冯应榴父子。

曾经辉煌几朝的本觉寺、三过堂,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战火、兵灾。倭寇入侵、清兵攻入嘉兴、太平天国运动和日寇侵略,给本觉寺、三过堂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至上世纪三十年代,饱经战火创伤的本觉寺、三过堂,最终还是痛切、无奈地消失在世人的视野中。

如今本觉寺、三过堂都已不存在了,幸有明清碑刻四块,收藏于市区揽秀园内,诉说和见证着,本觉寺与三过堂的过往、云烟!

古时的本觉寺,不仅是香火旺盛的佛地,也是京杭运河嘉禾段难得的一处景致。以本觉寺为中心,东有凤仪亭和相去不远的东岳庙;南有槜李亭,隔运河相望还有月朗亭;西有陡门集镇和大通石拱桥;北有空翠亭。可谓是风光旖旎、景致宜人、佛禅佑护!

元代画家吴镇《嘉禾八景空翠风烟》,即是指此。云:万寿山前,屹立一亭名槜李,堂阴数亩门涓涓,空翠锁风烟。

骚人隐士留题咏。红尘不到苍苔经。子瞻三过见文师,壁上有题诗。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为三过堂所感,留下“龙井昨纔述桥事,嘉禾今复识堂名”的诗句。并一路寻觅东坡足迹,沿运河从陡门的本觉寺到三塔的景德寺,与方丈吟诗品茗。为本觉寺赐匾额,又为景德寺赐字“茶禅寺”。

悠悠运河,流淌千里,给嘉兴带来了舟楫之便、灌溉之利、鱼米之裕。本觉寺西邻运河北岸的陡门,因此处上下流落差较大,故建闸以节制流速,因名:陡门。

陡门因京杭大运河及繁忙的水运交通,逐渐形成市镇。至明宣德五年(年),分置秀水县后,陡门与新塍、濮院、王江泾,并列为秀水四大镇,可见古时陡门之繁华。

明嘉靖年间,在陡门东侧运河之上,建单孔石拱桥,称:大通桥或陡门大桥。太平天国时桥梁被毁,清光绪十年(年)重建。此桥单孔拱形,桥长三十五米、宽五米,南有石级三十四级,北为三十二级。

因该处水面开阔,桥又为单孔,故此桥特别高大,是京杭大运河上最高的石拱桥。一般的帆船经过此桥,不用落帆,可见桥孔之高。该桥又是秀水县西部运河上的唯一桥梁,是运河南北交通要道,大通桥也因此得名。

清代诗人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第五十八首:五月新丝满市廛,缲车响彻斗门(即陡门)边。沿流直下羔羊堰,双撸迎来贩客船。描绘的就是当年陡门织丝、贩丝的繁忙景象。

笔者老家就在陡门北面的万民村(与大通相连),陡门又是当年前往嘉兴的水陆要道。所以本人曾多次坐船经过陡门大桥,有幸目睹大桥之雄伟,更是感受到了桥下水流之急、船运之险。

可惜此桥在运河上只屹立了年,于年冬被拆除,在原桥址稍东侧处,建造了水泥大桥。

桥已更易,但不变的是悠悠的千里运河,以及依旧十分繁忙的水运交通。

京杭大运河,这条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且目前还在发挥作用的大运河!既是贯穿于中国南北的大运脉,也是维系国家稳定和繁荣的重要象征。

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今这大通水泥桥又将拆除。在陡门石拱桥原址处,重新造一座新桥。在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的陡门大桥,又将雄伟地屹立于运河之上!

源于对大文豪苏东坡的敬仰,及本觉寺、三过堂的禅踪、名声,笔者前期曾约上挚友,二探陡门万寿山,寻访古寺、古堂、古桥遗风。

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近几年当地农户的征迁、搬移,如今的本觉寺、三过堂,已不见任何踪影,只剩下“万寿山”这个念想地名了。

当年从运河进到本觉寺的内河道口,现筑有水闸:王家板桥港南闸站。

河道两岸的农户都已搬空,整齐的蔬菜大棚替代了当年的香火、禅房。

当年寺中的陈姓小和尚,寺毁后一直居住在万寿山,近几年也搬离了伴随他成长的这片佛门净地,入住于陡门小区。

其实这个区域,我小时候可能曾经来过。我家有个老亲就在大通村(红卫大队)的运河北岸,当时称:塘口,且姓“王”,与本觉寺处的“王家板桥港”似乎重合。我还清楚地记得,亲戚家这个生产队,有个大海螺,用“海螺”吹号代替哨声,通知社员出工、集合,很是奇特。

当年在大通村走亲戚时,父亲曾带我到运河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大运河,被宽阔的水面和粼粼的波光所震撼。第一印象:这河咋这么大,比我家屋边的河要大好多。现在想来,甚是幼稚、童趣!

通过卫星定位图标,惊奇地发现,本觉寺、三过堂所处的水网,正好是个面向东南的“万”字形!是巧合?还是应证了佛门的那个“卍”(wai)字。本觉寺所处,临近运河,交通便捷,又在内河,不喧显,有闹中取静之意,更是“卍”字所在,乃风水宝地也!

“吾郡西乡本觉寺中三过堂为东坡遗迹……往来武林屡经堂下见规制狭陋为未足以彰邦人景仰之忱……”。“本觉寺”,因苏东坡三访而设“三过堂”;“三过堂”,因苏学士而揽尽天下文人墨客。

“三过嘉禾,五处煮茶亭”,大文豪苏东坡的嘉禾情节成千古佳话,也给嘉禾大地、京杭运河留下了丰润、厚重、宝贵的文化遗产!

注:文中部分图片、资料,源自网络及“嘉兴运河文化”展。如涉版权,望告知,所涉内容将作删除、调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