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东山海船钉造技艺古法手工制船模 [复制链接]

1#

福船

十五世纪初,中国著名航海家郑和曾经七下西洋,航线划过亚洲到达非洲,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然而或许你不知道,郑和的航海伟业离不开一个“宝物”的加持,他就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远航船只——福船。福船,因在福建沿海建造而得名,是一种尖底木质帆船,作为我国古代四大船型(福船、沙船、鸟船、广船)之一,福船以其“水密隔舱”的先进技术,成为中国最具远洋能力的商船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见证。福船有着自己的独有特征:

福船最大特点是底部结构呈尖形,前部为小方头,尾部宽大而方正。

在龙骨结合处的横剖面下凿有1大7小8个“保寿孔”,排列成“七星伴月”状,孔内放置铜镜、铜钱、铁钱、五谷种、红布、丝线等物,寓意吉祥好运、一帆风顺。

普遍采用传统的分格式水密舱结构,隔板下方靠近龙骨处,左右各有“肚脐”两个,既可排水,又可堵舱防漏。

船板的叠合除用榫合联接外,还用铁钉加固,并用桐油灰掺揉丝麻挤塞粘缝,以防漏水。造船材料釆用本地盛产的杉、松、樟木等耐海水木料。在船底板外表会涂一层石灰水,以保护船底板,防止腐蚀。

根据船各位置的功能,首尾依次设置“十二生肖”暗示标记,使船工水手在操作中迅速进入明确岗位,船长也以“十二生肖”中的喻称下达指挥口令。

底尖上阔

龙骨厚实

水密隔舱

首尖尾宽

东山造船,俗称“钉船”,指福建东山岛一种建造木质海船的传统手工技艺。造船匠人在悠久的造船发展史中,总结积累了船型、龙骨与船长、船长与船宽、船长与桅高等一整套独有的营造法则,并世代相传。船匠依靠这一套营造法,可在没有任何设计图纸的情况下,建造各种木质海船。

东山造船的主要程序:安铲(放置龙骨)、安龙柱(首柱)、八字(船尾)和狗骨(肋骨)、放闸(划分并修造密封舱舱壁)、封船身、安船梁、铺贯仔板(甲板)、建船楼、安尾金和舵、立桅、张帆、安龙眼(船眼睛)、填油灰(捻缝)等等。东山传统造船并不运用现代机械而是以传统工具为主,其中主要有斧头、锯、鑿、锛、刨刀、拉钻、铁锤、木锤、钉拔、墨斗、曲尺、水平尺、灰把等等。

东山造船所造传统木质海船主要有运输船、渔船和战船三大类。运输船或商船较大型,以明清时期的“北船”、“盐艇”为代表,这些船曾经远航于国内外港口,从事海内外贸易;渔船有“大翘”、“舢舨”等;战船有各种大小哨船、巡艇、赶缯等。这些海船均有较高的抗风浪能力,稳性好,十分适合东山海域乃至台湾海峡的海况。

船模建造工序

第一阶段

安装3段龙骨

第二阶段

安装龙骨翼板、船底列板及四母闸的底座

第三阶段

形成底宫,安装四个母闸及舱壁横梁

第四阶段

分舱,安装其他横舱壁、侧肋骨,填舭部列板

第五阶段

安装首、尾部及下榅,填舷侧列板

第六阶段

安装二榅、大榅、甲板压板及笨抽等

第七阶段

安装含檀梁、转水梁、舱口围板、桅夹及舷墙结构等

第八阶段

安装帆装及舵、桅、椗等,形成完整状态

孔炳煌,男,汉族,年出生,漳州市东山县人

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山海船钉造技术”代表性传承人

漳州市工艺美术名人

从事造船技术50多年,年受邀参加台湾基隆海洋大学“自由中国”号古船的复原修复工作。年制作的“牵风”船模在上海航海博物馆展览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复制的“华光礁一号”福船被海南国家南海博物馆收藏。年孔炳煌与中国航海博物馆联合研究复原全国首创传统四个舱壁造船技术,研制成功的传统木帆船建造流程模型现收藏于中国航海博物馆。

作品

《福建“丹阳船”船模》

作者:孔炳煌

“丹阳船”是福船系一种的船种,丹阳船俗称担子船,福建沿海的一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木帆船。底板纵、向中后部上凹、首尾上翘呈平缓曲线,形似扁担。福州方言“担子”的谐音为“丹阳”,因而得名。全船结构精美,彩绘鲜艳,风帆采用苫布缝制。

作品

《“牵风船”船模》

作者:孔炳煌

船长毫米,宽毫米,高毫米。比例1:15。用料:杉木、香樟木。“牵风船”源自广东珠江口一带,清末出现于闽南、粤东的东山湾、诏安、柘林等沿海,从事渔业捕捞或作为海上贸易商船。当海上刮起4级以上风时,该船依靠风帆为动力出海捕鱼,故渔民将这种船命名为“牵风”船,意为“牵网靠风”。粤东渔民称其为“犁拖”。该型船实船长约25米,底尖面阔,吃水浅,载重可达吨,抗风能力特强,8级风浪能正常作业与航行,具有西洋帆船的一些技术特征。

《明代水*舰船船模》

作者:孔炳煌

“明代水*舰船”的构造属于福船系列,原船长40米,船模长80厘米。船上有3支桅杆,中桅杆和前桅杆挂着船帆,船尾桅杆细小,桅杆上没有船帆,而是挂着一面“天上圣母”旗。船上共有9面大小不一的龙旗,其中前桅杆1面,中桅杆2面,船后共有6面。

来源:漳州市工艺美术馆

#拼搭船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