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泉州工匠团队利用泉州古代海船建造技艺复 [复制链接]

1#
专业的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采用水密隔舱法(船壳法)建造

体现多重船板工艺

传统鱼鳞搭接工艺

中国船级社天津分社监造师全程严格监理复原船的建造

古式挂锔工艺

按传统“立令”仪式,由黄乌锥师傅亲手在龙骨处安插“金花”。

利用锄斧处理外形

黄东伟(前右)参与船体建造

挥斧制作船体预构件


  华光礁I号沉船作为水下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文物,其文物价值之高,提取及保护难度之大,远超常人的想象,目前发掘打捞出水的残骸船板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进行保护。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为复原这艘古船,特地邀请泉州匠师率领的团队进行复原建造工作。匠师们利用泉州古代海船建造技艺“复活”了古沉船,鱼鳞搭接、重板工艺、挂锔工艺等古式建造技法更是惊呆专家……
  


  七旬老人接受挑战


  “这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艘真正运用水密隔舱建造技法以及濒临失传的鱼鳞搭接、重板工艺、挂锔工艺复原的福船!”在看到华光礁I号沉船复原船后,武汉理工大学船史中心的多位专家学者如此惊叹道。


  在肩负起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华光礁I号复原船的建造使命后,作为国内船史界权威研究机构的武汉理工大学船史中心,便力邀泉州黄乌锥师傅一起参与这条船的复原建造。他们期待将泉州“鱼鳞搭接”、“多重船板”、“挂锔工艺”这些之前误以为已经失传的古船建造工艺,一一展现在这艘复原船上。


  本着重造泉州古刺桐港盛世舟船的愿想,黄师傅不顾自己已七旬高龄,毅然决定接受挑战。他同儿子黄东伟立即召集了一批福建船匠,组建起复原船建造团队。从年12月至年1月,他们便在广州开料;后在海南进行正式建造,工期长达3个多月(年5月至8月)。今年4月26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开馆后,这艘复原船作为博物馆内最大的展陈品才正式面向公众展示。


  古船复原建造项目总负责人、福船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廖军令称:“这是国内第一条采用宋元时期的船壳法(即采用水密隔舱不加一根肋骨建造法)建造的复原船,跟近代福船结构法(即先建肋骨后加水密隔舱建造法)建造的,大为不同。”古海丝之路上的经典船型,终于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


  奔赴木材堆场挑料


  据黄乌锥师傅回忆,华光礁I号复原船设计图纸出炉后,他就在家中铺设放样图版。根据设计图纸和型值表,黄乌锥和儿子黄东伟两人开始进行1∶10的建造图纸放样,绘制全船船钉位置,计算船钉种类和数量。


  备料对于造船而言非常重要,就拿选料开料来说,最大限度发挥木材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一名师傅的水平高低。鉴于全船设计采用梢木为船体主材,黄乌锥老师傅带领工匠奔赴木材堆场,寻找纹理直、疤节少,符合船只曲线线型的优质船木。为保证船木质量,提高木材利用率,他还摒弃民间片垛开料法,按照正规船厂的开料方式,亲自画线给锯台,制出符合尺寸的规格木料,这为全船的高效率建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放样开料过程中,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和武汉理工大学船史中心召开现场会,邀请国内水下考古界和船史学者们再一次对开料和放样进行论证、观摩。当水下考古学者看到一些结构部件后,惊讶地说道:“这条复原船上的构件在一些考古沉船上似曾见过,这次刚好可以一一验证。”


  隆重的传统“立令”仪式


  黄师傅说:“福船中的近海渔船、小型福船,与从事远洋贸易运输的福船(即远洋商船)结构是完全不同的。随着近现代中式木帆船的没落,好多远洋福船建造技法早已濒临失传。所幸,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营泉州造船厂的老一辈船匠有传授这些鱼鳞搭接、多重船板、挂锔工艺,我年轻时在泉州造船厂也采用这些工艺分别建造过船只,故尚保留着这些技法的精髓。复原华光礁I号这种古海丝之路上的福船,就要用远洋商船的手法去建造,那才是原汁原味的远洋福船。”


  在开料制作现场,造船工匠在黄师傅的带领下,根据绘制的放样图纸,进行1∶1的大样放样,精确制作龙骨、水密隔舱板,根据船舶线型,用墨斗线一一弹出曲线制作大擸(là),对船首外八字、中龙须、船尾后金、桅杆、舵杆进行粗加工成型,再根据图纸对各路船板进行预加工。


  建造团队随后进行龙骨拼接,龙骨分为首龙骨、主龙骨、后龙骨三段。在钢基座上进行龙骨的安放,龙骨接头处按传统“七星伴月”方式,安放银元和五谷、镜子等吉祥物。紧接着,他们按照闽南造船传统“立令”仪式,挑选吉日,隆重举行复原船的开工仪式。


  参与建造的黄乌锥五弟、船匠黄国卿说道:“民间‘立令’相当讲究,其中最隆重的程序就是给龙骨系红布、插金花。按照传统习俗,系红布、插金花只能由主持建造的大师傅亲自施行,不能假他人之手。‘立令’时刻,相关生肖有冲突的人都须回避。”


  工序繁琐建造不易


  开工仪式后,船匠们按顺序安装各个隔舱板底层“寨仔底”。“寨仔底”用于龙骨和隔舱板的链接,必须紧实结实。来自泉州的船匠黄祖更称:“福船的‘寨仔底’类似于房子的地基,其安装十分关键。”装好“寨仔底”后,开始全船第一层龙骨翼板的安装,这龙骨翼板厚达十几厘米,弯曲成型不易,须事前加工出符合曲线的形状,安装后要能紧紧嵌入龙骨槽,贴合就位后,才由木工用船钉螺栓加以固定。


  伴随着龙骨翼板的安装成功,工匠们开始按照传统建造方式树立水密隔舱板(俗称营板),紧接着按照鱼鳞搭接的栋数,安装各路重板,最内层的船板又采用传统的挂锔工艺和水密隔舱板链接。船体主骨每一路船板的铺贴,捻工都紧随木工之后,进行补钉捻缝的水密作业,确保完全水密之后才能开始下道工序。


  来自泉州的船匠李建培用闽南话说:“这些工艺繁琐复杂,而且费时费力,故不能着急赶工。”


  利用“班戦”攻克难题


  伴随船壳板主体建造完毕,造船工匠开始上大擸。上大擸是船舶建造的一个重要节点,每一条大擸长达十几米,重达千斤。造船工匠们克服场地小、没有起重设备的困难,采取手拉葫芦、撬杠、绳索捆绑等传统方法,准确无误地将这些大擸安装就位。


  船体主体如期完成,随即转入甲板铺设、甲板苯抽、船舷建造等工序。因加工需要,黄乌锥又召集来宁德漳湾的刘玉武等船匠参与后期甲板、上层建筑的安装。宁德船匠按照黄师傅的要求,采取撬杠、铁钳钳制等传统方法,铺设厚重的一条条甲板木料,然后开始苯抽、含檀,以及上层建筑的舾装作业。


  准备进行桅杆树立作业时,由于起重设备无法进场,且受到屋顶高度限制,桅杆难以直竖。黄乌锥师傅于是决定采用最传统的“班戦(zhàn)”方式来树立桅杆。他组织船匠架设起2根长长的木条,组成“班戦”,绳子一头捆绑住桅杆,中间穿过“班戦”,利用船上的绞车绞动绳索,利用“班戦”的吊转半径,轻松地把桅杆树立在桅座上。


  据介绍,这条船的船体核心建造如水密隔舱、鱼鳞搭接、重板工艺、挂锔工艺以及传统主要大构件如桅座、桅杆、舵、绞车等,均由泉州船匠亲自操刀制作。后期,根据建造节点和进度而召集的来自福州、宁德、漳州等地的船匠则参与上层建筑以及船帆等附件的制作。


  高度复原宋元船只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对华光礁I号的复原工作极其重视,专门聘请中国船级社天津分公司对该船的复原建造进行全程监理。这也使得建造工艺更趋完美。


  船舶上不少重要附件的制作,看似简单,实则内含玄机。就以桅杆来说,要做出一根圆直滑顺的桅杆,是相当考验师傅基本功的。黄乌锥的三弟黄汉文在示范时,先将一根木材找出两端的同心圆,然后刨制成正方形,再划分为八角形进行刨制,以此类推,边做边修,最终才刨制出一根尽如人意的桅杆。四弟黄国华指着他制作的尾舵说道:“舵很重要,海上航行时丢失尾舵等于半条命没有了,故尾舵制作马虎不得,须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然而每个地区的尾舵款式又略有不同,这次舵款和舵嘴形式,就是按照泉州的传统款式制作的。”


  桅座系统由桅底座、上下奎、含檀、含檀翅、六耳、阿班亭、上下桅堵、趴仔、桅栓等组成,每个部分又由多个部件构成,也是相当复杂。有些在龙骨安装后即时就要制作安装,有些则要等到甲板建造完成才予以安装。


  华光礁I号沉船的船碇是木石结构,参照出水文物,黄东伟多次到惠安地区寻找跟宋元时期出水碇石质地一样的花岗岩,然后委托技艺高超的惠安石匠进行加工制作,最终成品高度还原了古代船碇的风貌。


  来自漳州东山的孔炳煌等船工们,按照传统的染制法,用天然的染色剂,进行多道帆布的色染和晒制,再根据要求对船帆进行裁切,最后拼合帆布。据他们介绍,升帆前要按照传统形式,系绑竹质帆篙,然后爬到桅尖穿绳系帆,而后才能进行升帆操作。


  船体表面打磨抛光后,转入全船彩绘工序。廖军令在查找原始历史文献和资料后,会同各方确定绘画图案,并亲自爬脚手架,绘制一幅幅精美的船头船尾装饰图案。稍后,全船还要施以桐油涂刷进行防腐。至此,一艘工艺上高度复原宋元时期远洋船只的古色古香的福船,矗立于人们面前。


  听黄乌锥描述华光礁I号复原船的建造过程,令人百感交集。古之舟船虽然是作为工具在使用,但却也是凝聚人类的心力和智慧的。而今复原古船,让人们有机会多看它一眼,多读懂它一点,也能让那些激荡于历史洄流当中的海丝遗痕,再次在心中蜿蜒一番。(记者吴拏云通讯员黄东伟文/图)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