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生活在福建的人们就发明了独木舟;
《汉书》中记载,福建的古闽越族以“习与水斗,便于用舟”著称;
三国时期,孙吴把福建作为当时的造船基地;
南朝时期,福建已经能制造可以远洋的木船,能开往印度和南洋;
唐代,福州和泉州成为全国的造船中心,;
宋代,福建的造船业达到了新的高峰,有了“海舟以福建为上,广东船次之,温、明船又次之”的说法。
福建的远洋帆船连接起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华,宋元时期的泉州港,成为了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通商大港,在福船上所应用的水密隔仓技术,比欧洲早了多年。
明代的福建仍是全国的造船中心之一,福建的造船工业在全国继续处于领先地位,当时将福建一带所制造的木帆船统称为“福船”。福船是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因为其优良的性能,使得福船是远洋航行的重要船型。
郑和下西洋时,船队中大多数的船舶,特别是大型的宝船,多为福船船型。
明代官方也将福船列为战船的重要船型,在深受倭寇袭扰的福建,戚继光在平倭时,曾亲自督造大批福船,在剿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当时,有些民用船的质量,甚至超过了官船、战船,一些国家纷纷来福州造船、修船和买船。
而且明清时期,官方册封琉球所使用的“册封舟”也都是用在福州建造的福船。
清代,统治者在福建实施的“迁界”和“海禁”等政策,抑制了造船技术的发展,严重打击了福建的造船业。
总的来说,福建舰命名背后,还藏着福建造船业的千年辉煌历史。
但福建舰所承载的历史还不止这些,福建、福州对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对于中国近代海军,有着更深的情感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