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OUCer的海味课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bdfyy999.com/
探索经略海洋之路,打造“海味儿”人才高地,从来离不开纵横蓝色疆场的“船”。一代代海大学子乘坐“海大自家的船”,劈波斩浪,认识海洋,经略海洋;驾驭“大帆船”,执风挽浪,驰骋大海。船,海大学子成才的起点,OUCer成长的摇篮。“东方红3”上的实践课“我回到了母亲的摇篮里。”11月21日那晚,听着海浪一次次地拍打,感受着“东方红3”船轻微且有节奏的摇晃,闭上眼睛,我的脑海里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了这样一句话。确实,不知是因为断网还是什么,心里很踏实。我不怕海,深夜里幽不见底的海,遥远到只剩一个点的城市灯光,让我有了远离尘世、远离琐事的平静。从通知发出到选课,到出海时间确定,一直到最后回到海大,中间虽然经历了一些小小的波折,但对出海这件事,我从未有过犹疑。这是我来到海大的第六年,我想看看“东方红”——这已成为执念。几年来多多少少也听了些有关“东方红”的故事,生出了不少类似于“向往”“好奇”的情绪,但都没有亲身感受来得深刻。短短两天的船上生活,说是“海洋科考认知实践课”,但真的科考知识却只走马观花地学了个皮毛。我想,这个课程对同学们,尤其是对我们这些非相关专业的同学来说,最大的意义并不是具体的某项技能或知识,而是心灵上的触动。船挺大的,五脏俱全:宽阔的前后甲板,供船员们调剂生活的阅览室、乒乓球台、健身房,可以联动的会议室,当然,还有不得不提的实验室。实验室里有很多巧妙的设计:桌面上用来固定仪器的卡槽,门口的紧急冲眼、淋浴设备,提供平稳电压的专用插口……小而精致,让从没进过正规实验室的我叹为观止。感觉自己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恨不得自己的眼睛变成照相机,把每一处细节都记录下来。忍不住和同学开玩笑说:原来咱们家的船这么厉害。是的,咱们家的船。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海大成了我的另一个家,每每提起,总会有强烈的自豪感与归属感。船员们的衣服上都绣着海大的校徽,相处时也更像是学长与学弟学妹,而不是师生。刚上船的时候总是会迷路,偶遇的每一位船员都会主动且耐心地指路;晚上想出去看星星,船员们笑着问我们冷不冷,让我们在出门前把衣服裹紧;等待午餐的时候眼巴巴地往餐厅里瞅,船员们路过时会善意地笑笑,告诉我们很快就可以开饭了;22号上午没刷完餐盘就到了上课时间,只好先把餐盘放在了池子里,下课后想回去洗时,发现厨房的哥哥们已经帮我们洗完了;因为天气原因推迟返航时间,多出来的分享交流会上,船员们分享了他们运动会的视频、航行时邂逅的海豚们、美得惊心动魄的海上日落……长年累月的海上漂泊,日复一日的科学考察,辛苦才是主旋律,但这些辛苦,船员们却一笔带过。那两天,感觉自己像是个被照顾的小孩儿,还没有长大,所有风浪都被围在了外面,我们看到的,只有令人惊叹的美好。研究生生活开始之后有过很多迷茫与不安,感觉自己像是个找不到方向的船,在迷雾里航行,时不时就会被礁石磕碰,害怕自己被暗流卷走,被海浪打翻。但真的去了船上之后,却又觉得,对于海洋,如果时时惊慌于潜在的危险,只会错失无数个日出日落的壮观。风浪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还没有面对风浪的时候,已经因为长期的担忧与恐惧,丧失了渡过风浪的精力与勇气。实践课只有短短两天,船上的时光虽好,但总归是要回归忙碌的生活的。能在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生活中,“偷”得这两日断网的慢节奏生活,我已经相当满足。而且,23日离开“东方红3”船的时候,我已经不会迷路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级研究生张婷婷)“东方红3”船学生实践课合影和“东方红2”相伴的日子国庆节假日期间,怀着对大海的敬畏和对“东方红2”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向往,我们化学化工学院名师生登上了“东方红2”船,进行了海洋科学调查综合规范化训练和近海科考观测实习。感谢“东方红2”船满足了我们全体实习的同学三年来的期待。本来以为出海实习会因疫情而受影响,但没有想到学校作出安排、船舶中心和学院等各方多次协调,让我们有幸从情人坝出海远航,在疫情防控期间拥有了这段珍贵的实习经历。这段充满着考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印象深刻,政委、大厨、服务员与我们朝夕相处,和陆地完全不同的环境给了我们全新的体验。船上工作人员照顾用心,细致体贴:崭新的卧具和周到的住宿安排让我们在轻波中安眠;每天不重样的饭菜让我们对每一餐都充满了好奇与想象:从炖牛肉到红烧肉,从烤串到炸鸡腿,从薯条到爆米花,每一顿可口的饭菜都让我们感受到工作人员的用心。宫政委耐心细致且充满人生智慧、无形胜有形的思想政治教育让我们获益匪浅;周到细致又人性化的疫情防控体系给所有的同学极大的安全感,船医时刻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