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s://auto.qingdaonews.com/content/2018-06/19/content_20138493.htm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朝文社》(原《我们爱历史》)为头条号签约群媒体
字数:,阅读时间:9分钟
在金庸先生的小说《鹿鼎记》中,韦小宝初识施琅的一段剧情可谓是“争议”不断。从书中的描述来看,当时施琅疯狂跟韦小宝吹嘘自己当年“揍郑成功”的战功,让许多读者不禁觉得这段剧情充满了bug。想那郑成功毕竟是威震东亚海域,打得顺治皇帝都一度崩溃的战神,改换门庭的施琅,真有这么牛?
或许是猜到了读者们的疑惑,金庸先生特地在这段故事里,借着书中施琅的嘴解释道,郑成功不是不能打,可清军不按套路出牌,“联合一批红毛兵,做了夹板船”。这才击退了郑成功。
虽说这段剧情中,施琅的话难免有夸张的成分,但施琅提到的“夹板船”,却是清朝开国初期,真实存在且无比重要的秘密武器。
01“秘密武器”
夹板船是英国、荷兰等国在大航海时代新兴的一种船型,不但体魄巨大,船体下部还设计成双层结构,抗沉性能极好(当时中国人称“夹板船”)。
明末清初时,荷兰殖民者正是凭着强大的夹板船,横行中国东南海疆,并一度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岛。
由于“夹板船”的实力太过惊人,即便是强大如郑成功的水师,在收复台湾时面对荷兰海军的巨舰,依然只能采取以多打少的战术,出动了六十多艘船围着打,这才勉强能与之一战。
诚然,郑成功被迫以多打少,一方面是因为郑成功的主力舰队在之前北伐清朝的战役里损失惨重,但夹板船的威慑力也同样不容小觑,这也让明朝末年的很多有识之士,发奋学习夹板船技术,力图打造国产版夹板船。
比如崇祯年间的《兵录》里,就曾出现过关于国产版的夹板船的记载:
“焚寇之舩莫如火,碎寇之舩莫如炮,大抵舩宜极新坚为佳……将此舩下层左右约开铳孔,或三十处,或二十处,安置红夷大炮,每门重二千三四百觔者,……此等大炮,每舩一只或六门,或八门,左右排列……至上层战坪如用百子狼机等炮。大约一舩要兵百余名,大小铳共五六十门,多多益善。”
由此可见,当时国产版的夹板船,不但完全复制了夹板船的构造,还配备了强大火力。这般令人自豪的一幕,引得明末的英国画师也忍不住在珠江口挥毫泼墨,用一幅画作记录下明朝水师夹板船的雄风。
不过,在明朝海防废弛的大环境下,明军虽然能造夹板船,可数量却十分稀少,直到郑成功去世后,其子郑经继任延平郡王,郑氏家族才开始大力打造夹板船。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经等人的苦心经营下,郑氏家族造出了相当数量的夹板船,从而让手中的那支南明水师实力大增。
消息传到北京,一心要完成统一大业的康熙皇帝再也坐不住了,这位大清天子当即一咬牙一跺脚,发了狠地喊道:不就是夹板船嘛,可劲地造!
如此一来,这夹板船就成了康熙年间担负着大清国运的秘密武器。如此重要的地位,极大地缩短了夹板船的赶制工期。据清朝官员张学礼在《使琉球记》中记载:
“二年四月,抵闽;督、抚设席于南台,阅视船只。其船形如梭子,上下三层,阔二丈二尺、长十八丈、高二丈三尺。桅舱左、右二门,中官厅,次房舱;后立天妃堂,船尾设战台。桅杆,众木凑合,高十八丈,俱用铁裹;杆头有斗,可容数人观风了望。船内有水井二口,设官司启闭,不妄用涓滴。船底用石铺压,上层列中炮十六位、中层列大炮八位。”
这就是说,康熙二年四月,清朝就造出了第一批“大清国产夹板船”,时人将其称为“鸟船”。虽然这批鸟船只有两艘,可船身长度却超过了五六十米,还配备大小火炮二十四门,堪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艨艟巨舰”。
不仅如此,据张学礼透露,这两艘巨舰的“船底用铁包,缝以铅灌。桅杆三节:如风大,用一节;风小,用二节;再微,用三节。每节有盘,无斗;盘容数人。其船坚而且稳,左右前后俱有大炮,过海最善。所造二舟虽坚固不及,而宽、广过之”。这样的“国际水准”,让野史迷眼中“只会骑马不会驾船”的清王朝,从康熙二年开始跑步进入了火炮巨舰的时代。
02威震东亚
随着康熙年间清王朝国力的增强,清朝战争机器的轰鸣声响彻云霄,水师实力突飞猛进,大量的鸟船陆续造出,终于形成了强大的战斗力。
公元年,施琅率领清朝水师东征,拉开了康熙收台的序幕。此时清王朝的水师实力,已是空前强大,特别是清军水师与南明水师展开惨烈碰撞的澎湖海战里,施琅率56只大乌船居中主攻,左右两队各率50只赶缯船、双帆船助攻,三路大军齐发,杀得郑军十丧七八,郑军主将刘国轩只能狼狈率领残部逃往台湾。
刘国轩不知道的是,像这样一口气派出上百只战船参战的富裕仗,对清军水师来说绝对是破天荒的第一次,这也让刘国轩的前同僚施琅难掩兴奋之情,在奏折里兴高采烈地写道:
“遣臣标随征都督陈蟒、魏明、副将郑元堂领赶缯、双帆艍船共五十只为一股,从东畔嵵内直入鸡笼屿、四角山为奇兵夹攻……将大鸟船五十六只居中,分为八股,每股七只,各作三叠……尚有船八十余只(包括28只大鸟船)留为后援。”
说来也难怪施琅兴奋,清朝水师一口气投入五十六艘夹板船作战,放在当时世界海战领域里,都是极为罕见的。看来康熙为了收复台湾,还真是下了血本了。
而随着清军水师的大胜,南明剩余船只眼见败局已定,只得归降清军。谁能想到,当初那支威震东亚,打得“海上马车夫”荷兰也不得不退避三舍的南明郑氏水师,其主力战舰就这么尽数归于清军麾下。
清朝水师,至此成为了中国古代史上,一支无论火力还是总吨位,都堪称登峰造极的强大水师,甚至放在东亚乃至东南亚海域,都堪称是无敌的存在。
03“自毁长城”
17世纪下半叶,虽然西方国家开辟殖民地的活动越发猖狂,但对于东亚海域,西方殖民者依旧鞭长莫及。可以说,台湾岛的收复,以及琉球的称臣,让清王朝成功将东亚的黄金航线收入囊中。
恰好此时中国的老邻居日本,正在老老实实龟缩起来,熬着“锁国时代”。历史的机遇,就摆在当时中国人的面前。
倘若清王朝能凭借手中这支强大舰队,拱卫万里海疆,最大限度开拓海上贸易航线,发展海外贸易,那中国的历史走向,或许将大为不同。
可惜,清王朝收复台湾后,清朝水师却再不复昔日辉煌,而水师的战船,居然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小了。
清朝初期,施琅平台时使用的战船,还是巨大的鸟船和赶缯船,待到康熙后期,清军为了缉拿海盗,将水师的战船逐渐改小。雍正时期,船只继续向小型化方向改造,比如雍正十年,雍正就曾下旨,要求山东外海的赶缯船在康熙时代船身长7.9丈的基础上,缩减为七丈三尺,而天津水师营的双篷船也被要求从康熙时期的船身长6.6丈,缩短至6.4丈。
乾隆后期,水师战船继续缩小,特别是乾隆五十八年,广东海盗猖獗,官府因此筹款15万两白银,疯狂赶制小米艇。这些米艇大号的长9.5丈,阔2.06丈,深9.3尺;中型的艇长8.6丈,阔1.85丈,深8.6尺;小型的则艇长7.6丈,阔1.丈,深6.51尺。
各式米艇的出现,让小型船只成为了清军水师的潮流单品。当年收复台湾的那些夹板船,只得默默走下神坛,悄无声息地消失在历史的暮色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小型船只成为主流后,乾隆晚年乃至嘉庆年间,中国东南沿海依旧匪患不断,甚至一度出现安南海盗的侵扰。而当时的越南海盗,船大而高,炮多而壮,其中一些被缴获的海盗船里,还载有五千斤大炮二尊、二千斤大炮一尊、一千斤至一二百斤铁炮五十余位,以及火药三千余斤及火枪等大量器械。
当这样的巨舰与官兵的小船打响一场遭遇战,最终的结果就是曾经笑傲东亚海洋的大清水师,基本全程活活挨揍。
更为令人无语的是,康熙二年,清王朝造出第一批鸟船后,立刻以这两艘鸟船为封舟出使琉球,成功扬国威于域外,惊得日本、琉球、朝鲜等邻居纷纷合不拢嘴。
然后,从康熙晚年开始,清军出使琉球的封舟一次比一次小,渐渐从早年间五十六米的巨型夹板船,发展到乾隆晚年只有23.33米长的“大船”,活活缩水了一大半。
那么,清军水师的战船,为何会越改越小呢?
其实,只要看看乾隆年间种种骚操作,就不难理解清朝统治者的想法。对于这些高高在上的清朝帝王们来说,大清的国门都关上了,还要大夹板船来有何用?
这种逻辑到了鸦片战争前夜,就演变成道光要求沿海地方改造战船,致使清军水师的战船过于袖珍,只能在沿海巡逻,根本无法在大洋作战,更别提与英国战船对抗了。
这一点,英国人也心知肚明。他们曾公开评价清军称:“(中国的战舰)像一堆木材……一般只有大炮二至四门,都安装在固定的炮床上……除非在平静的海面,否则全无用处……每舰的水手有四十到六十人……武器包括枪矛、几把刀剑和大量石头。”
这样的清军,自然在接下来的鸦片战争中,尝到失败的苦果,陷入百年落后挨打的死循环里。抚今追昔,晚清这悲惨一幕,无疑告诉我们:漠视海权,必将付出沉重代价!
参考资料:郭晔旻《皇帝无奈,水师丧胆:乾嘉年间越南海盗称霸中国海》、白晨光《中国17世纪的风帆列舰—明朝鸟船》、川丹丹《从未失传的宝船——中国巨舰的百年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