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记录人物中国船王付昆祥,600 [复制链接]

1#

大隐在西南的“船痴”

如果说中国有“船痴”的话,

那一定就是付昆祥了。

许多人认识他是因为五年前

那场轰动大西南的国际航海日大展,

他复原了郑和下西洋的宝船——

这艘世界名船榜上排名第一的战舰,

木质帆船史上的巅峰。

其实,又何止郑和的宝船?

做为一名在云南的航模家,

世界上各大知名船只的模型,

早就堆满了他的仓库。

从泰坦尼克号到加勒比海盗的黑珍珠号,

从英国皇家舰艇胜利号到美国的弗吉尼亚号,

从飞翔的荷兰人号到安妮女王复仇号,

从西班牙战舰圣特立尼达号

到德国的俾斯麦号、沙恩霍斯特号,

…………

世界上能叫出名号的战舰模型,

他都亲自制造过。

他的屋子简直就是一个

琳琅满目的世界航海史博物馆。

做为世界航模锦标赛亚军,

成功的国际贸易商人,

付昆祥制造的船模远销世界各地,

受到许多达官显贵的称赞,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还写信表扬过他。

但平和、谦逊、乐观的他,

不会主动提起这些往昔的辉煌,

他说他就是做船模的,

这三十多年如一日都在做船模。

他把爱好变成了专业,

把专业打磨成了职业,

把职业坚持成了事业。

他一生都在为船打拼,

为船操心,为船付出。

他说他做船模做着做着就回归了国内,

做着做着就萌生出了一个终生想要实现的梦想。

这个梦想竟然与郑和有关。

被低估的航海家

郑和,中国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军事家、外交家。

一个被人忽略和低估了的航海名人。

比起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这些大航海时代耳熟能详的名字,其实中国的郑和在世界航海史上,更应该彪炳青史。

郑和曾经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达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公里,所到之处均受到热烈欢迎,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他比哥伦布环球大航行早了87年。

从舰队规模、航海技术上来说,哥伦布远逊于郑和。郑和船队共多艘大小船只,多人,其中大型宝船62艘、最大者长44丈,宽18丈,设有9桅12帆,是木质帆船史上的巅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哥伦布船队总共只有30艘大小船只、共余人;郑和把传统的海上对星发展为较先进的牵星过洋,配备罗盘定向测定针距,《郑和航海图》更是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成果。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编制而成的一只庞大的船队,是当时世界上实力最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都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他们亲切地称呼其为“郑和将军”。

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相对于西方世界对郑和的赞誉,一直以来,我们中国人反而对郑和的伟大知之甚少。

我第一次见到郑和纪念馆居然不是在中国,而是9年,在迪拜的IbnbatutaMall的中国馆里。

郑和当年到达过波斯湾沿岸我知道,有没有来过迪拜呢?因为好奇,我才查了一些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但可惜国内资料并不多,关于郑和的资料,最全的最多的竟然全在国外。从那时起,我一直在想象郑和船队的万千气象和当时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事情就是这么巧,去年我去云南筹备文旅项目,认识了付昆祥老师,才知道他复原了郑和的整个船队,现场见到,震撼直击灵魂。

海洋文化的缺失与夙愿

这多艘船模,仅仅拉出来摆放展示一次,运费和维护都需要耗费十多万元,这些费用一直都是付昆祥老师自己承担,而实际上,他这几年为制造复原郑和船队,已经耗费了多万元了,连房子都卖掉了四套,并且到现在仍在持续投入。

没有极大的热情,坚韧的毅力和高远的目标,换谁都坚持不下来。

付昆祥老师复原郑和船队,并不仅仅是为了挑战自己,而是想要弥补国人海洋文化缺失的空白,并且实现自己的一个“中国梦”。

交谈间,他不只一次遗憾地提到:“西方世界都很重视海洋文化,骨子里就崇尚一种冒险、探索、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但是我国的海洋文化是缺失的。我国的海岸线那么长那么曲折丰富,但是却没有诞生出同样伟大的海洋文化。”

然而,他也不只一次欣喜而满怀憧憬地强调:“可是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却偏偏出生在没有大海的云南。也许越是没见过大海,越是向往吧,所以我觉得中国人缺失的海洋文化,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出来的。这些乘风破浪、同舟共济、奋勇拼搏的航海精神很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从12岁那年一场足球赛上的良好表现,而无意间被体委选入市航模队开始,付昆祥的这一生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16岁进入省航模队,19岁进入国家航模队,参加世界级的比赛,获得过世锦赛亚军和世界杯第四名的好成绩。中国航模队的水平是世界一流的,这也为他奠定了坚实的专业技术基础。

23岁退役后他创办了自己的航模厂,主要是出口做国际贸易生意。“外国人更偏爱航模,他们对海洋文化有着天生的热爱和崇拜。那些海洋精神是融入血液里的。很多人都把航模当作很棒的礼品送人。”付老师告诉我们“在中国,送帆船代表一帆风顺,很多人在朋友公司开业的时候送。但是在国外,则完全不同,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商海沉浮,各种风风雨雨,最终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和相应的社会地位时,朋友才会赠送给他一艘船模,代表褒奖和赞许。”

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付昆祥的船模厂一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远销世界各国,每年出口额都在-万左右。他本人也常年在海外生活,结识了世界各国酷爱航模、酷爱海洋文化的各类人脉资源,甚至是英国的贵族,并和他们成为一生的挚友。

那些外国友人对郑和的极大肯定和崇拜,让他在民族自豪感的感召下,萌生出“复制郑和宝船,重走郑和路”的想法。

恰好,9年,付昆祥的好友——中国著名探险家金飞豹先生计划在国际航海日的那天,在云南做一场关于航海主题的展览,其中缺少郑和船队的内容,便邀请付昆祥回国一起筹办这件事。二人一拍即合。

付昆祥从此放弃了自己在海外的优越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研发和制作郑和船队的过程中,从搜集资料、找材料、设计、论证、试制,再到方案确定,正式制造,付昆祥组织了70多人,耗费了3年多时间,总投入了多万元,终于按照1:50的比例造出了郑和船队,一艘船有一辆汽车那么大,光全部展示出来,就至少需要多平米的空间。可是各种细节又都一丝不苟,精巧美观,如果加上配重,就可以下水航行了,高超的技艺让人称奇。

年7月12日,展览如期举行,郑和船队总共吸引了10万人前来参观。其中很多家长都称赞这是第一次这么全面系统地让孩子认识海洋文化,了解中国人的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伟大。

这件事让付昆祥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人普及海洋文化的理想。

伟大的梦想

“我想做的并不仅仅是把郑和的宝船复原出来用来展览,我其实想在中国建立一座立体、互动、VR和AR相结合、带有教育性和娱乐性质的新型海洋文化博物馆,里面有以郑和船队为主的中国造船术和航海历史文化主题馆、也有世界各国的造船术和航海历史主题馆、世界各国历朝历代的名船名舰模型、电影科幻小说里的名船模型、亲子互动体验空间、手作体验馆、文创产品馆等,让人们在玩乐中潜移默化地了解海洋文化,热爱海洋文化。”付昆祥每每提及自己的梦想,眼里都会闪耀着幸福的光亮。“目前中国还没有这样的一个海洋文化博物馆”他补充道。

“我还想重走郑和路,像郑和当年带着金银珠宝下西洋一样,我会带着我国现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们、带着中国这些年来伟大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带着郑和船队的模型,重走一遍郑和当年出访的线路,在郑和曾经到过的地方主办中国文化的主题展览。如果能做成这件事,一辈子都会感到欣慰了。”付昆祥兴奋地说道。“早在郑和的年代,朱棣皇帝就具有了全球观念。郑和下西洋沿路建立的星空观测站,相当于多处GPS点。如今这么好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有全球观念,国家在倡导一带一路,我们也应该力所能及地为文化输出做点自己的贡献”。

目前,他这个项目已经被批准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付昆祥还在不断自己投入资金、人力、物力持续研发郑和宝船,他还在开发各种不同比例的郑和船队模型。虽然辛苦,虽然资金消耗很大,一度让他的生活变得拮据,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怀抱着伟大梦想的人,

总是有着惊人的激情和毅力。

跟付老师聊天我总是被他感动,

他仿佛在尽一己之力为国家尽着义务,

在云南这个相对闭塞的地域,

他却像他的老乡郑和一样,

冲出国门,走出海洋,

带着中国文化,在拥抱全世界。

这样的人怎么能说他是船痴呢?

他明明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君子和英豪。

他有着古代士大夫一样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让我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