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船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乘风破浪的老姐姐们,在帆船上环游世 [复制链接]

1#

夏天才刚开始,娱乐圈金字塔顶端的位置就失去了悬念。忽然之间,舆论场中所有人都在谈论《乘风破浪的姐姐》这部被戏称为「青春有您」的逆龄综艺,如何兴风作浪。

从一个流量综艺节目中,有人来学习职场生存,有人来研究社会话语,更多人只是单纯地欣(猎)赏(奇)成熟女星冻龄有术……

成不成团,那都是次要。比起写作「统一标准青春无敌」、读作「中规中矩毫无个性」的偶像制造,中年人过尽千帆后追赶「第二春」的故事,是观察者另一种梦想照进现实,带来的娱乐快感是成倍的。

也有一种声音评论娱乐圈里有钱有颜的「姐姐」,和日常生活里挣扎在职场和生存旋涡的普通中年女性相差太远,制作思路仍然遵循非常世俗的「慕强」逻辑。

可女性形象难道不是本就应该更加多元化,女性的人生也可以拥有更多的可能性吗?她们需要的不过是更多被看到被理解,有能证明「我可以」的机会。

「姐学」的博大精深,绝不仅仅在娱乐圈里。

姐姐们真正「乘风破浪」的时候,21世纪都还没到来呢——-年,英国姑娘特蕾西·爱德华兹召集组建世界上第一支专业全女子帆船赛队,在顶级环球帆船赛事中成功完赛,证明「女人也能行」。

三十年后,她们的故事,登上大银幕,成为第91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纪录片。影片以当时她们的参赛船只为名,《Maiden》,中文直译作《帆船少女号》——或许船长特蕾西会喜欢另外一个译名:《女挽狂澜》。

「如果你真的有决心,你肯定会做到的。只不过,你在生活中从来没有坚持过任何事情。」片中这句话,很扎心。

「因为我是个女孩,就不允许我航行?」

纪录片,特别是体育人物历史纪录片,基本上都是格式化模板操作——人物采访+历史影像,《女挽狂澜》也不例外,从拍摄技巧上说,并无突出之处。

但顶着模糊粗粝的历史画面仔细咂摸,制作者的优秀之处在叙事平衡:一部以女性为主题的纪录片,并没有大旗招展「女权」,而是更多讴歌颂扬「生命的自由」。

「你是‘女权主义者‘吗?」历史画面中,面对记者提出的这个问题,特蕾西的回答是:「我讨厌‘女权主义者’这个词,我只是喜欢被允许做我想做的事情。我不明白为什么,因为我是个女孩,就不允许我航行?是时候要让男人意识到,女人能和他们一样享受帆船运动,她们同样擅长此项运动。」

怀特布莱德环球帆船比赛,年更名为沃尔沃环球帆船赛,与美洲杯帆船赛和奥运会帆船比赛并称为世界三大帆船赛事。赛事总距离3至5万海里,是地球上航线最长的帆船比赛。

这样一场环球比赛,考验的不仅是船员驾驶帆船的能力与技术,更考验耐力、决心和消耗。受生理与历史原因影响,男性一直主宰着这个竞技项目,可特蕾西偏偏不信。

「航海让女人走开。」人类几千年的航行史中,女性最多只能拥有一个附属的位置。「她们可以作为轮船上的乘客或护士,或是在码头等待海员丈夫回家的妻子,她们在海洋世界的角色是必要的,但也是受轻视的。」《海洋之美》一书中写道:「海洋文化里的女性大多是以一种讽刺性的形象出现,按照古代船上的规矩,女人出现在船上是不祥的征兆。」中国古代也有「有女同行,航行不利」的民谚。

当迷信和野蛮被科学与文明替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这份刻板的、不加遮掩的性别歧视居然还在海洋之上被保留着,甚至不只是在海洋上。

在当时的体育竞技类项目中,女性处于绝对劣势,没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