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零时许,长江口横沙水域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新的历史性突破,“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根据科学推测,该古船可能为沙船,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船型。
中国水下考古发掘过哪些历史遗珍?
长江口水域还出水过什么“宝藏”?
作为上海市市徽的重要组成部分,
沙船又与上海有什么渊源?
揭开沙船的“神秘面纱”
上海被认为是沙船的故乡和发源地,大部分沙船都在上海附近制造,其中以崇明最为著名。从古代到近代,沙船为上海的航运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上海市市徽↑
年,沙船作为主题元素之一被纳入上海市徽中,正是基于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
沙船作为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被称为“防沙平底船”,明以后明确称之为“沙船”。
作为中国“三大古船”之一的沙船在唐宋时期已经成型,由于沙船载重量大、适航性佳且航速快、船舶稳性好,非常适合北方尤其是上海周边多沙的近海环境,故而沙船在内河及沿海运输中使用极广,成为我国重要北洋航船。
百年前帆樯如林的十六铺码头↑
元时漕粮北上,上海附近的江苏太仓刘家港成为漕粮海运的起讫港,沙船业因此而恢弘一时,并带动了太仓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
上海开埠前后,沙船运输业已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资金雄厚、利润丰厚、影响广泛的行业,在上海乃至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探秘长江口出水“宝藏”
“长江口二号”古船是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重大发现,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而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航海历史馆,展出着另一件长江口水域出水的巨型“宝藏”——长江口牛皮礁水域出水大木舵。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长江口牛皮礁水域出水大木舵↑
年,一位渔民在长江口牛皮礁水域发现了一具木舵,据专家考证它是一具明清、甚至更早时期的木质船舵。
该舵的发现其重要意义在于舵上呈现出了我国古代大型帆船才有的,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的古舵中所见最完整的“吊舵孔”,以及在舵杆低端只在古籍史料中记载的而没见到过实物的“勒肚孔”。
这件木舵记录了我国帆船技术,特别是我国古代先进的船舵技术史实。
更多出水遗珍
我们暂时无法亲眼目睹“长江口二号”古船的风采,但中国航海博物馆“古代航海史-沉船展区”,却能带我们探寻数千年的中国航海历史,欣赏来自“大海”的重磅展品。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华光礁一号”宋代沉船船模及出水瓷器↑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后渚港沉船船模及出水香料↑
中国航海博物馆藏
“南海一号”宋代沉船船模及出水文物↑
来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上观号作者:上海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