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唐宋的中世纪欧洲*事后勤原创米南德历史心发现
一、由十字*东征说起
“克劳塞维茨的观点:战术是一部分,战略是另一部分;后勤是其余部分。”
——《理论后勤学》乔治赛勒斯索普著
在早期的武士看来,后勤工作并不如他们的战略(或计划)重要,而计划又不如实际的战斗重要,因为只有短兵相接才能直接影响战斗的结局。随着战争技术和规模的发展,后勤重要性渐渐提高。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西欧各国都不曾建立过*队的后勤组织,没有恰当的补给方法。拿法兰克王国的*队来说,出征打仗的粮草,完全靠掠夺来供应和补给。
这种补给状况,在中世纪早期欧洲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中,基本满足了需求。但是随着战争烈度与规模的增长,原先的补给形式已经暴露其弊端。在克莱芒会议中,教皇以道义和物质的诱惑,成功的鼓动了欧洲的封建诸侯参加加十字*。
第一次十字*东征前,贵族骑士们各自大致上做了一年的准备,通过教会方面的捐赠,变卖财产,对自己领地掠夺强征等手段自筹了远征的物资。尽管如此,这些物资并不能满足远征的需要,因此主要的方式还是沿途掠夺。这方法如果说在欧洲的土地上还能算满足需要的话,当他们踏上东方的土地时就遇到了困难。恶劣的气候,赛尔柱人的骚扰和许多地方的坚壁清野,使十字*不仅缺乏水和食物的供应,马匹也因气候不适宜大批倒毙。十字*不得不分兵变成两个纵队,以减少后勤压力和向更广大的地域征集物资。在安条克围城战中,之前路途中十字*已经因为后勤问题严重减员,而之后的围城战彻底耗尽了储备的粮草,据说那时营帐中能作战的人只有人,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幸运的是救援船队及时赶到,热那亚和威尼斯的商人给十字*送来了补给品,才使十字*得救。但是在之后面对赛尔柱人的反击时,十字*再度陷入绝望的境地。十字*不得不以草皮,死人肉充饥。出现了整队整队的逃亡者。最后十字*例如赛尔柱人之间的内讧,才击败了围城的赛尔柱人。之后攻打耶路撒冷的过程中,十字*吸取教训,充分重视后勤工作,休整了半年。由于巴勒斯坦地方干燥,缺少水源,便派专人去远处搜集淡水,用皮囊运攻城的地方。其他方面通过热那亚商人供应粮食、酒和修建攻城器械必要的木材,避免了攻打安条克的窘迫的境地,取得了十字*东征中唯一的一次成功。
▲十字*围攻安条克城
从第一次十字*东征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后勤对战争的巨大影响,当十字*后勤补给困难时,减员和逃亡几乎把他们拉到了灭亡的边缘。而很多时候正是及时的后勤救援才让他们从灭亡的边缘拉回来以及确保了最终的胜利。同时这也体现的一个规律,战争越是复杂,后勤的作用便越重要。然而在实践中,后勤常被*事史家忽略。结果,在*事历史著作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似乎只要指挥官下了决心,*队就可以向任何方向,而且能以任何速度作任何距离的运动,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由于不承认这一事实而导致失败的战役,可能比被敌人打败的战役要多得多。
二、中世纪战争中的后勤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食可足也。”
——《孙子兵法作战篇》
1.中世纪战争中的后勤形式
如果单纯从上面第一次十字*东征的案例看,人们好像会认为就地补给都是一种明显失败的后勤方式,似乎理想的后勤状况应该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借助仓库储汇准备充分粮草,通过辎重携带和运输。然而马丁万克列威尔德在其所著《战争与后勤》中曾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在铁路出现以前,大*在外作战,其基本的后勤保障是依靠就地取给,在友方领土时多采取设立集市,依靠随*商人的办法。而在敌方领土往往通过强制征收“特别税”或者干脆就是抢劫。”的确,在进入我们这个时代以前,还未感觉到有这样一种制度的必要。自古以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过就是让*队掠夺其所需的一切。有组织的抢劫是一种常规做法,而非例外情况。事实上如果那时的一支大*单纯依靠辎重来完成补给任务,就不得不采取那些被所有后世批评家传为笑柄的规模极大而又脆弱的补给行动。而且困难还会随着距离增长而急剧加大,同时庞大的辎重队也会严重影响*队的速度。因此,掠夺与就地补给是古代战争,尤其是远征中常见的补充*队给养的手段。
从后方基地向前输送补给品的正规车队和仓库,只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此时,所用的送输车辆并非*队建制所有,而是临时凑集的,有时是按合同使用商车,更多的时候则是就地征用农民大车,付给某种收据,尔后农民凭此收据应能得到补偿。输送补给品,或输送任何别的东西,是一桩危险的事情。可以认为,那时的后勤辎重队,除了少数前方难以补充的物品外,更多是为了支撑短时间在就地补给获取比较困难的地方的临时补充(以支撑其到达可以获得良好就地补给的地区),以及围城中耗尽掠夺范围后的必要支撑。这些辎重队在其他情况下并非必要的存在,这即便在中世纪晚期有了更好的农业发展,送货车以及道路的情况下也未能改变。因此中世纪时期的*队后勤规划我们可以认为更多是服从肚子的需要,开往能够提供给养的任何地区,根本不考虑同其并不存在的后方基地的交通联络。显然,支配*队运动的,是对近90%无法从后方前送的补给品的需要,而不是那另外10%。因此,即便是近代仓库制度的提倡者,也宣称战争的目的通常是“就食于敌”。
不过有一个情况例外,那就是船舶运输,这是因为随*运行的补给品沿水路输送要比陆上拖运容易得多。这既是由于船舶具有比马车大得多的载重能力,也是由于船舶本身相对马车不需要什么额外的补给品。也许那时的*队对河流和海洋的依赖比道路多,因此我们在下文中将可以看到运用船舶运输的成功案例。
▲一艘中世纪的柯克帆船正在卸载重要货物---弩炮
2.中世纪的*事后勤组织
查理曼大帝可以说是中世纪后勤组织方面的先行者。他通过《庄园条例》规定了每名士兵应该自备的一定物资,并且还组织了一支能维持几星期的补给车队和运输攻城武器的辎重车队。通过在边境设立城堡和边防哨所,储存通过有组织的征集和抢劫而来的粮草。这些制度使查理曼大帝能在冬季也能进行战争,保障了野战和围城的顺利进行。
▲行*中的法兰克帝国*队
十字*早期的后勤几乎没有组织,全靠士兵自备、商人贸易和就地掠夺。这种情况在第三次十字*东征时得到改善。狮心王理查一世认识到后勤保障的重要性,在塞浦路斯、雅法和阿克等地先后再那建立了兵站、组织了专门的伙夫背负物资并沿着昔日的罗马大道走,最重要的是他充分利用了船舶在后勤保障上的潜力,出色组织了十字*行*途中的后勤保障。
随着战争的越发复杂和后勤保障的越发重要,在13世纪时,英法等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的御粮官,负责粮草的征集、管理和派送。御粮官权限较大,可授权各级行*区授权征集粮秣。在法国,御粮官被称为宫廷面包总管,在英国则被称呼为粮食征发官和御粮司库,他们主要向国内外驻*及海上兵舰供应粮秣。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储藏设施,一般在中心城市都会设有粮秣库,除了宫廷消费之外就是提供驻*使用。粮秣库会设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负责食品的出纳和转运业务,仓库由驻守*队轮流看守。(不过需要注意的事,即便随着中世纪晚期相关制度的发展,*队的需要至少有一部分系由国内仓库保障,但“为使*队过得更好”,其必需的资财,仍须取之于敌。事实上即便到了路易十四时代的后勤原则还是:只有在国外无法筹得的物资才从国内前送。)
十字*东征长期与近东各国的接触,西欧人开始将拜占庭的*事后勤制度引入自己的国家,出现了后勤部队与作战部队的区别。后勤部队中出现了专门收集粮秣,提供食物,看护伤员的人员。除此以外,作战部队也设置有粮秣官和虏获物队长等职。粮秣官往往在部队前头行动,组织市场、货源或在乡镇安排食宿,虏获物队长则负责清理战场,按惯例分配战利品。
3.中世纪战争中运用后勤谋略的例证
后勤对*队如此重要,因此用合适的手段打击敌方的后勤有时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中世纪时期的战争中并不缺乏这样的闪光点。
著名哈丁战役既是发起第三次十字*东征的诱因,也是整个十字*运动的转折点。在这场重大意义的战斗中,萨拉丁胜利的关键之一就是运用了后勤战略在决战前给了十字*严重的打击。年通过对太巴列的攻击,引出了盖伊率领的拉丁王国十字*主力。利用十字*的路线比较干旱、水源较少这一点。抢占了关键的水源点太巴列湖,断绝了十字*的取水路线。当十字*口渴难耐士气低落时,萨拉丁的*队却享用着由太巴列湖运来的水。最后萨拉丁的胜利可以说是顺理成章。
▲图为哈丁战役惨败后耶路撒冷国王盖伊向萨拉丁投降
在第四次十字*东征中,威尼斯总督通过十字*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困难和对他们的依赖,导演了一幕通过愚弄十字*达到自己“借刀杀人”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威尼斯人把十字*困在岛上,断绝十字*后勤,让十字*挨饿,发生困境。他们声称十字*没有付清欠款而不能供应粮食,除非替威尼斯人从匈牙利手中夺取萨拉城。十字*被迫接受了威尼斯人的条件,但是当他们攻下萨拉城后。威尼斯人并没有把他们运走,而是让他们留下来过冬,再次用后勤压力迫使十字*就范。当时十字*知道自己去埃及或者叙利亚,旅途中既没有钱,也没有粮。他们早已用尽了他们的一切,不只是旅途的花费,还有他们付出的大量船费。最后,威尼斯人利用拜占庭帝国的内讧,利用十字*攻占了君士坦丁堡,建立了十字*国家拉丁帝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于所谓“解放”圣墓所在地的事,没人再提了。
▲威尼斯的船队是十字*的主要补给线之一
在“收复失地运动”中格兰那达王国是摩尔人盘踞在西班牙的最后一个据点,是统一西班牙的最后障碍。卡斯提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合并后不久,就开始收复格兰那达。国王费迪南一世和女王伊莎贝拉非常清楚,格兰那达王国虽然幅员不大,却地形复杂,易守难攻,补给困难。他们制定了步步为营的战略,通过多名工兵修建道路来在复杂地形运输火炮,建立了多大8万匹骡子的补给队,把从国外购进以及当地掠夺的来的粮食运送到前线以及建立专门负责拆毁农舍,仓库磨坊的部队配合港口封锁。最终通过这些手段保障了自己的后勤,打击了对方的后勤。格兰那达城于年开城投降,西班牙完成了最终的统一。
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这个原理可以说明,为什么许多大胆的行动能够取得成功;同时也可以说明,真正战争与过分谨慎的计算有多大差异。”
——内伊参谋长AH若米尼回忆与拿破仑谈论补给问题后的出的结论
《往年纪事》记载了斯威雅托斯拉夫统帅,出征时朴素简约,不带帐篷和辎重。凯撒曾经说过,一定要以战养战,由此人们可以得出一个一般的结论,就是他总是通过他所依靠的地区来供养他的*队。意大利战争时期法兰西一世入侵富饶的意大利而翻越阿尔卑斯山时,并未携带多少补给品,因为当时他的*队不过4-5万人,这在富饶的提起诺河和波河的河谷中,是不难得到补给的。
路易十四和腓特烈二世指挥的*队,人数更多,而且在本国境内作战,其正规的补给,完全是依靠跟进的仓库和面包房。这给作战行*带来的很大的困难,因为*队不能远离仓库,而影响*队距离仓库的因素有很多,如运输工具状况,可能车运和携带口粮的数量,车辆往返仓库和反华兵营所需的的天数都有决定影响。因此,当后者需要快速地运动时甩掉了他的行李辎重和补给车队,本来也不需要拖带这些东西。*队从一地向另一地运动时,沿途总是可以找到给养的。当一支*队在运动中,若能让士兵没有别的负担,可充分发挥两条腿的作用,那么这支*队的行动会多么的迅猛!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古代战争中就地补给的重要性而认为“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是错误的。其实更多是人们理解的偏差,仅仅从字面解读了而已。如果深层次的看,这更多是指*队后勤的准备工作要充分。这和使用哪种补给方式无关,根据情况合适的运用就地补给与仓库输送本身都是后勤准备和规划的重要内容。著名*事家AH若米尼指出:“*队的统帅,应善于利用其所入侵的国家的一切资源,以保障其*事行动。”
最后,笔者试图总结出了古代战争的两条后勤规律。
第一,*队越是集中,补给越是困难
*队由分散变集中后,会导致其控制(所能掠夺或者强征)的区域减小(因第一次十字*东征因为后勤压力而分成两个纵队)。分散在各地的驻*和集中起来的庞大*队后勤压力不可同日而语,很多后勤问题本身应当就是由于兵力的集中引起。即便是采用后方输送制度,*队的过分集中也会导致道路不堪重负,这就使毛奇说出了那句有名的格言:战略的决窍在于“分散行*,联合作战”。
第二,维持静止的*队的补给比维持运动中*队的补给更困难
如果一支*队不能相对固定地以城镇为基地,那么,为了活命,它就不得不经常处于运动之中。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总之,*队及其毫无纪律的随从人群所组成的庞大机体,很快就会把一个地区搞得民穷财尽。在野战条件下,吃光一个地方之后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因而指挥官们认为野战比较容易些。但一当围城战的持续时间超过预计,就一定会发生问题。在周围地区资源耗尽之前拿下城镇,是战争的一个根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一种古怪的,但合乎逻辑的作法,即攻方给予守方的让步,与守方的抵抗时间成反比。一旦陷入了旷日持久的围城战,这时就需要极为庞大的运输车队了。
第三、战争越是复杂,后勤的作用便越重要
原始部落之间的战斗,是在受到挑衅时一触即发的行动,事先既没有预定的计划,也不需要准备特殊的战斗手段。但是随着战争技术、烈度和持续时间的发展,后勤便越发重要。士兵的箭支需要补充衣甲需要修复,枪炮发展后弹药消耗的急剧增长,长时间的征战对粮秣的消耗,这些都急剧的提高了对后勤的要求,增加了补给的压力。高强度的战争相对更依赖后勤,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原始部落的战士准备好木棍和携带少数干粮就能完成一场战斗,现在的士兵则需要后方专门机构组织安排持续的提供弹药和粮食才能支持到战争结束。
原标题:《不输唐宋的中世纪欧洲*事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