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湘源著岳阳历史文化研究文选书影
漫谈《岳阳楼图》
宋代以前,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筑形制,只能从张说、李白、白居易等诗人的题咏中探寻。宋以后,除史料偶有记述外,可喜的是留下了30多幅描绘岳阳楼的图画。这些画图,既反映了“国运昌,则楼运盛”;又表现出世道艰维时,有识之士为不让名楼湮没的勉力操持。不仅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帮助人们解决若干疑难问题,而且直观地展示了不同时代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制及地理位置,是研究岳阳楼发展历史和我国古代建筑的珍贵资料。
现存最早的是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图1),立轴,绢本、设色,纵厘米,横51.7厘米。
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岳阳楼图》(图1)
画中岳阳楼为单层双檐,歇山顶式。楼筑城墙之上,掩映于苍松之间,西临湖涛,南峙远山。对这幅画,素有争议。有人认为不是范宽的真迹。有人则将它与世所公认、今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范宽真迹《溪山行旅图》,及可以作为他的传派来研究探讨的《雪山萧寺图》和《雪景寒林图》详细加以比较,认为技法与风格都十分相似,应该是真迹。该画的左下角有“范立中”(范宽字立中,又字中正)三字隐于石隙间。画幅两侧又有明代吴麟嘉靖九年题跋,及朱凯尧嘉靖十年题跋和清代海宁人查升题跋;并有清代宋荦、刘濡清和民国三十年长沙人李植初收藏的题签,似为真品。今藏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宋代院画岳阳楼图》(图2)次为《宋代院画岳阳楼图》(图2)。此图曾刊于民国二十一年()五月六日付惜华主编的《国剧画报》。画面正中矗立着巍峨雄伟的岳阳楼,两层三檐,楼阁式,四面突轩,十字脊之四当饰翘首龙吻,中间是四角攒尖顶,顶上置莲花座焰光宝顶。楼建在凸峙湖边的两层台基上,外绕护栏,四面皆有石级进入楼内。楼台坐西朝东,一楼正面六根檐柱一字排开,中间檐下悬匾;二楼突轩回廊之栏干内有立柱四根;二层楼檐与三层楼檐之间置斗拱五座。正面二层台基下面南侧有卷棚式歇山顶建筑隐现于树影山石之间;北面紧挨台基建有歇山顶式房屋,屋后帆樯林立。楼门前侍立一人,另外楼上楼下还绘有饮酒观光的各种人物。画面建筑宏丽,脊饰华美,栋宇轩昂,景物开阔。虽然是界画,但山水、人物、树木,点染数笔,都很精妙,不失为宋代院画之精品。今“五朝楼观”的宋代岳阳楼,即以此为蓝本。从画面分析,此图描绘的岳阳楼不在城门之上。
年《美术》第2期,刊载左海《宋画岳阳楼图释》(图3),
《宋画岳阳楼图》(图3)
介绍了一幅《岳阳楼图》。此图今藏中国美术馆,无款识,标签“明佚名《岳阳楼图》”,但左海从绘画风格与技法、建筑特点及所用画绢的丝绒、经纬组织和色素诸方面探讨,断定它是南宋时期的作品。画面的西南出现城墙一角,城上屹立着一座巍峨的岳阳楼。楼东南紧靠巴丘山,耸峙江边,山丘上下林木茂盛,风烟浮动;对岸君山,白云漂渺;中间洞庭湖与长江汇流的水面上,三只帆船正向岳阳楼飞驶而来。楼上两人在观赏湖光山色,楼下一人携小童正欲登楼。岸边树荫下停泊着两只客船,一船夫扛桨登岸,还有两只客船则刚刚靠岸,走上来主仆四人,另几个客人尚未起身。整个画面十分生动。这幅画的主楼为两层三檐,歇山顶式,檐角高翘,脊饰华美。楼的南侧另有一幢单层歇山顶式的建筑,亦甚精致。楼筑城上,矗立湖边,雄伟壮观。
元代,民间画家夏永有5件大体相同的《岳阳楼图册》(图4)
传世,图上均题有《岳阳楼记》。其中一件有款识,一件下方押“夏明远”朱文长方形印。皆绢本,画幅纵横多在25厘米左右,用白描法。构图均于左侧绘一城楼,高三层,楼耸城墙上,两层三檐,层檐之间皆置斗拱承托。九脊歇山顶装饰精美,正脊与垂脊饰昂首龙头吻与蹲兽。上层飞檐画栋,耸入云天,气势宏伟。二层主楼外有两座与主楼形制相似的小楼环绕,各楼均有人物,或坐或立,或凭栏远眺,或宴饮谈论,各种姿态依稀可辨。下层是高大坚实的城墙,紧挨城墙又有一阁,阁旁立迎风飘舞酒旗一杆。楼左侧和前方绘山石土坡,灌木杂生,苍松挺拔。楼右下方留有空白,象征一碧万顷的洞庭湖;上方以淡墨画一抹远山,云雾缭绕,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意。远山上方则以细如蚁目的小楷书写《岳阳楼记》的全文。五幅画的构图大体如此。这些作品,笔墨精细,幅制小巧,功力深厚,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为历代画家所推崇,曾经作为初学界画者的摹本。
夏永字明远,生平史无记叙,后世仅能从画中题款“至正七年四月二十二日钱唐夏永明远画并书”,及“夏明远印”,探知他的姓字籍贯和活动年代。因此,明清时代多将他的作品,贴以著名画家“王振鹏《岳阳图》”“李升《岳阳楼图》”等裱边签题。清光绪《巴陵县志》亦称此为“王振鹏岳阳楼图界画”“李升岳阳楼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呈圆形的一幅,上方小楷书题《岳阳楼记》,共23行,末款“至正七年四月二十二日钱唐夏永明远画并书”,可谓明明白白,而签题则作“王振鹏《岳阳图》”。近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故宫藏画精选》,亦将馆藏夏永《岳阳楼图册》(图5)定为“前蜀李升”。年,《故宫博物院院刊》第4期刊载了魏冬《夏永及其界画》,对夏永其人及其所存作品,作了有力的论证和详细的介绍,廓清了这些重要问题。今“五朝楼观”的元代岳阳楼,以此为蓝本。实际上,夏永所绘并非元朝建的岳阳楼,而是南宋之楼,因作者创作此图和《滕王阁图》,并书《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于其上,目的是借此表达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明代存图有12件,反映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和建构形制颇多变易。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细瓷精品《弘治剔红岳阳楼盘图》(图6),
楼筑凸于湖边三面环水的台基上,基座的驳岸间勾勒图案。所绘云锦波涛、苍松垂柳为年画风格,主楼则用界画。楼筑台基上,各层的层檐之间均设斗拱,为两层三檐十字攒尖顶样式。四面突轩的方格门窗外环绕回廊。西面紧靠主楼有座卷棚顶式小楼,东面游廊连接双层双檐歇山顶式楼台。有只驶入台基湾内的大船,风帆尚未落下,左侧庭院边有一人傍马侍立。建筑规模宏大。诗人李东阳(—)“突兀高楼正倚城,洞庭春水坐来生”,似咏此楼。诗人在另首《书写岳阳楼图诗后》云:“江汉间多层楼杰阁,而岳阳为最。洪都之滕王,西山在眺;武昌之*鹤,汉阳川树可俯而数也。沧海,吾不得而见之,天下之大观于此焉尽。”又云:“余过岳阳,吴都宪舆壁,吴太守行验修之。为檐二迭,栋宇新构,而阶级不具,未可登眺。洞庭之波涛浸乾坤,浴日月,含括万象者,第得之舟中顾之,余不能无憾。比方归,闻楼成而雷火碎其上。太守惧,稍损其高而重复之。今存者仅二迭,然其雄伟固在也。”这段文字所述岳阳楼遇到的灾害,及结构形态的变故,是不可多得的可靠史料。王世祯、王穉、汤显祖选编的《天下名山胜概记》的《岳阳楼图》(图7)
,较形象地展现了当时的情景。
明代中叶两位著名画家所绘岳阳楼形制也各不相同。陈道复(—)*靖二十年()绘《岳阳楼图卷》,为绢本,设色,纵33.9厘米,横.5厘米。单层单檐、歇山顶式的岳阳楼,兀立耸峙湖边的巴丘山顶。山绘于画幅右边,整个山头除点缀扶疏树影外,既无城郭,也无其他建构;山下远水孤帆,景物空阔。谢时臣(—)《岳阳楼图轴》(图8)
亦绢本设色,纵厘米,横.3厘米。岳阳楼为二层二檐,歇山顶式,层檐之间置斗拱,四面设门窗。楼台依山临湖,屹立城墙之上,城下碧波浩淼。二画均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明隆庆《岳州府志·岳州府图》(图9),
勾画较简略,岳阳楼立于高耸西门城上,二层三檐,呈六边形,十字攒尖顶清晰可辨。楼下湖滩上,还绘有铁枷5枚。此图主楼的形制与画家安正文所绘十分相似。
安正文,明代宫廷画家,曾授锦衣千户之职,在仁智殿为王朝从事艺术活动。其《岳阳楼图》(图10)
为绢本,设色,纵.5厘米,横.2厘米,现存上海博物馆。画图灵气超逸,意境深远,技法娴熟,气度不凡。岳阳楼以界画描摹,精巧严谨,呈六边形,二层三檐,十字攒尖顶上置相轮宝顶。六条主脊与十二条垂脊及各层檐角均装饰精美。上层四周建游廊,下层东南面建歇山顶式前庭,右接曲廊。图下临湖处绘木石构架三开间牌坊,坊下泊大船一只。主楼东北倚山,楼下树木葱茏,楼内游人形态各异。整个画面忙闲动静交织,衬托出岳阳楼的建筑异常精致玲珑,透视感强,气魄甚为宏大。今“五朝楼观”的明代岳阳楼,即以此为蓝本。
明万历年间(—0),嘉定(今上海市)人王圻与其子王思义撰《三才图会》(图11),
载有岳阳楼画图一幅,楼建于临湖倚山的台基之上,双层三檐,歇山顶式。台基中设石级直达湖边。图附说明:“岳阳楼其制三层,四面突轩,状如十字,面各二溜水。今制架楼三层,高四丈五尺。”前一句说的是旧制,即安正文所绘之图;后一句所云“三层”,从画面看,实际上包括台基。从图与说明分析,反映了明中晚期有两种不同的形制,故《岳阳楼志》标明为“隆庆年间修葺后的岳阳楼”。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在《邯郸记·度世》绘有岳阳楼,楼耸城上,为单层重檐歇山顶式,傍山而构,滨湖而立(图12)。
明末清初人袁尚统的着色纸质《洞庭风浪》图,楼为双层双檐,歇山顶式,屹立于依山临水之城上,城墙下有一层平台。另外,明代还有漆画、版画《岳阳楼》图各一幅。
清代道光以前存图13幅。清初“金陵八家”之首的龚贤(—)传世作品有绢本设色《岳阳楼图轴》(图13),
纵厘米,横.1厘米,画左侧山石高耸,山下林木丛翳,在中部偏右的城墙上,绘有双层双檐歇山顶式岳阳楼,檐面平缓无脊饰,建筑较简陋。此图似与清同治《巴陵县志》所云,自顺治七年()至康熙二十八年()三次重建而三毁于灾有关。此画20世纪30年代曾由刘海粟购藏,今存南京博物院。
与龚贤同时代的僧人画家石涛(约—),存世有《岳阳楼图》2幅,一为绢本,设色,写李白“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意(图14)。
一为纸质《江上浮峰》图(图15)。
前者城楼筑于滨湖山头,湖边桅杆如林,湖心雁字横斜,对岸远山树影,上书李白诗二句,及“石道人偶写”款。后者为西城之一角,城上楼台西北角耸一旗杆,楼下城门洞开,城内房屋鳞次栉比。上书张说《送梁六自洞庭秋山》诗。两画中岳阳楼皆二层二檐,歇山顶式。
曾受清康熙帝之命主绘《南巡图》的王翚(—),绘有《拟古岳阳楼图页》(图16)。
楼在图的右下方,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楼耸城墙之上,倚山而建;城下弱柳扶疏,桅杆林立;远山衔日,波澜壮阔;风帆疾驰,破浪中流,画面气势磅礴。从该画题目分析,所绘可能并非当时的楼台。
张宗苍(—),是乾隆时期一位重要的宫廷画家,他的《岳
阳大观》(图17),
构图气势雄浑,颇具韵致。画的左下方,虬劲古松簇拥着岿然屹立的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岳阳楼,各层皆带回廊。一楼左侧有单层歇山顶建筑,似为仙梅堂。两者均建城上。城墙逶迤向北横贯画幅下端。城下波涛中有两只风帆半挂的大船,乘风顺流而下。对岸山石嶙峋,远处群峰隐现于云雾间。左上方有题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今“五朝楼观”的清代岳阳楼,以此为蓝本。
此外,与董源、董其昌齐名的董邦达(-),绘有《洞庭秋月图》(图18)。
该图在横贯画幅城墙的中央,画了一座单层歇山顶式的城楼。有人将图中城楼视为岳阳楼,但从图的整个环境考察,似不太像岳阳城楼,因巴陵古城是座山城,城墙逶迤依山而筑,并非临湖一字排开。也许就是一幅写意山水画。《至尊岳阳楼》收录了一帧清佚名《岳阳楼图》(图19),
单层双檐,歇山顶式,傍水而立,倚山而建,楼内游人,姿态各异。笔墨简洁,气象不凡。清《绘图唐诗三百首》,亦配了幅《岳阳楼图》(图20),楼居城上,气势雄伟。
清代府县志书存图,较早的是康熙二十四年()《岳州府志·楼图》(图21),
此图中岳阳楼与清初龚贤、石涛所绘迥异。主楼三层三檐,十字脊中央置宝瓶,但建筑装饰稍显简陋。主楼南面有二层二檐,六角攒尖顶式的仙梅亭;一楼东侧还有一座歇山顶式小厅,三者均建城上。
雍正年间,岳阳楼建在城墙之内的城门侧傍(图22),
六边形,三层三檐,建筑风格别致。乾隆十一年()“衡山许志韶画”《岳州府志·洞庭图》之岳阳楼(图23),
地理位置、建筑布局和主楼形制已与今日基本相仿,东面城门上有“岳阳门”匾,城台上左建二层二檐六角攒尖顶式仙梅亭,右建硬山式庭院。中间主楼三层三檐,四面下水,四角攒尖中置宝顶。主楼与仙梅亭之间有石级通城内。此时檐角已然起翘,脊饰亦显华丽。一层的东、北皆为墙面;二层外环绕游廊;三层轩窗开启。嘉庆《巴陵县志》所绘楼图(图24)
与上述相同,只是庭院式建筑已改名望仙阁。而道光五年()陶澍主编的《洞庭湖志》,所绘岳阳楼图,却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和十字攒尖顶式两种形制的城楼。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图25)楼图,
与张宗苍所绘形制相似,说明乾隆在位的六十年间,两修岳阳楼,采用了两种不同形制,故留下了两幅不同的图。自道光至光绪初,未见有楼的图形。今日所见精妙绝伦之上覆*色琉璃瓦的盔顶式楼阁,及楼、亭形成“品”字形布局,应为光绪六年()重修。
自北宋至今,岳阳楼修葺30多次,其毁圮除兵燹雷火外,到清代还有一个原因,即楼基被洪水侵袭坼裂崩塌,故而造成楼台后移,光绪六年重修就“移进楼址六丈有奇”。原来,沿湖一带山体为*色页岩,干涸时异常坚硬,若遇水浸泡,即成糯米浆状流失。为了保护楼基,年至年,国家文物局拔款在楼下三至五平台打下断面2×3米、深15米的钢筋混凝土排桩33个,间以钢轨拦截,形成铜墙铁壁;一、二层平台则密布小桩,根治了滑坡坼裂这一顽症。
岳阳楼毁圮频仍,幸喜留下了这些珍贵的画图,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研究和岳阳楼的研究保存了一份宝贵资料。
陈湘源.12.1配图发
作者简介
陈湘沅,笔名湘源,年3月出生,湖南湘阴人。文博副研究馆员。岳阳市*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考古学会会员。退休后仍被聘为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湖湘文化研究中心、岳阳市*协文史委研究员,岳阳楼-君山风景区、清华大学名城研究院《岳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修订项目、中国美院岳阳王家河流域综合整治文化创意工程、岳阳市文广新局、湖南民院附小教改历史文化顾问,岳阳市巴陵戏传承研究院顾问兼研究员,岳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岳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岳舞台巴陵戏剧社社长,湖南理工学院、湖南民院、岳阳市旅游局导游培训客座教授,省级非遗项目《柳毅传书传说》“名师传艺”名师。
年从艺,工生行兼三花。曾任岳阳巴陵戏剧团团长兼编导,创作、改编剧本40多个;导戏20多个;任副主编主笔撰写《巴陵戏志》;为《中国戏曲志》《中国戏曲剧种大辞典》撰写条目60多条。年从事文物工作后,著有《岳阳说古》《漫话岳阳名胜》《千古名城岳阳解谜》《深度解读岳阳名胜古迹》《岳阳历史文化论争集》《解读岳阳楼》《君山说奇》《巴陵戏史稿》《洞庭名郡》《巴陵戏传统剧本选》《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巴陵戏》等11部;合作撰著《岳阳名胜古迹》《君山志》《美丽岳阳》3部;联合主编《千年名邑》《巴陵戏丛谈》《岳阳传说故事》《岳阳故事会》《巴陵戏陈列室展板集锦》《岳州巴陵扇艺集锦》6部。参与编撰和编审《湖湘文化大辞典》《湖南省名胜辞典》《湖南大辞典》《岳阳市志》《君山志》《岳阳乡土教材》《岳阳发展简史》《滕子京与范仲淹》《瑰丽遗产》《忧乐名楼》等20多部。主笔撰写了《巴陵戏》《柳毅传书传说》《龟蛇酒》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书。共发表各类文章多篇。有多篇(部)作品获国家三部(办)委、省、市奖。并获省文管会二等奖、省文化厅优秀个人,四次获市委、市*府记功,七次获省文物局优秀文物宣传员,及岳阳市优秀*员、文明市民、十佳“读书模范”等等。成就载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协委员风采录》《中国当代文博专家志》《湖南省名人志》《世界人物辞典》等数十种辞书。
五朝楼观尹素兰摄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若有异议,可与我联系删除。)